11月30号夜间22点左右,石家庄市政府下发紧急通知,决定自12月1号8点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Ⅰ级)响应,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石家庄市教育局也下发停课通知。可仅仅四个小时后即凌晨2点,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又通知各中小学、幼儿园不停课,并注明“此前发布内容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紧急通知的修改,折腾众多老师、家长和孩子,也折腾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和媒体人士。微观上看,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精力,宏观上看,是浪费了整个社会资源。雾霾天停课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不停课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两种出发点都是好的。可是,顶层决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使得“好事变坏事”,“锦上添花”变成了“忙中添乱”。紧急通知显得不严肃、不正规,如同儿戏,这可能对政府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雾霾的应急响应是否建立在科学监测之上?如果有经过科学论证、具有科学依据,当然可以停课。可是,教育局、市政府、大气办等相关部门似乎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统一执行方案。由于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健全,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沟通协调, 导致工作业务不能有效衔接配合,甚至发生推诿扯皮现象,难以真正形成整体合力。为了方便群众、节约成本、避免工作上的矛盾冲突,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协调一致、联合行动。
省会城市出现这样的“乌龙事件”,牵扯到几百万人的生活,不能不引起重视。况且,紧急通知不同于一般的通知,群众的敏感度有限,政令反复无常,容易引起“狼来了”效应。此次事件反映出石家庄政府部门应急经验不足、应急能力不强、应急措施不力。针对此次事件,石家庄市政府一定要认真调查,回应市民、舆论的关切。两次通知分别是谁下发的?为什么两次紧急通知互相矛盾?为什么改?怎么改的这么任性?市政府办公室、应急办、教育部、大气办都有责任,一定要查明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还群众一个说法。此外,要完善应急管理办法,优化应急工作流程,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杨朔)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