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安心撸串”的地方怎能让“人贩子当街抢孩子”?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244700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深夜安心撸串”的地方怎能让“人贩子当街抢孩子”?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2447005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深夜安心撸串”的地方怎能让“人贩子当街抢孩子”?
2017-07-06 来源: 未来网

  暑期来临,有关孩子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提高面对突发危险的应对能力,其实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习的。

  最近几日,网上出现了“人贩子太猖獗了”这样一则帖子,讲的是云南昆明某幼儿园一位家长7月2日下午与孩子等待丈夫来接时遭遇“人贩子”的情况。经过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家长们的恐慌,也引起了家长们的愤怒。

  人贩子摧毁家庭,触犯法律,是社会隐患,舆论上对人贩子的定性也大多没有问题。然而,就事论事,在诸多细节指向该帖子中的“抢孩子”妇女是“人贩子”的,我们还得再进一步补充和参考另一方面的信息。

  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就对此事做出了一个说明,其中有这样一段信息非常值得关注:在审查过程中,该女子自言自语,答非所问,疑似精神异常,民警通过其身上携带的身份证查证该女子名叫张某红(28岁,玉溪易门人)。当晚19时许,张某红的父母亲等人接到派出所通知后赶到吴井派出所,反映张某红自2015年后精神出现不正常,时常疯疯癫癫。最终警方拟将其送至精神病院。

  一名精神障碍患者的出格举动显然不能定性为“人贩子”,所谓“当街抢孩子”云云,也是标题党的手段。这个套路我们都不陌生:极端个案配上耸动标题,在朋友圈传播开来,恐慌就这样蔓延。

  中国留学生章莹颖在美国不幸遇害。事件的讨论热度还没散去,当我们前一天还在高呼“不要把国内深夜撸串的安全感带到美国”,第二天就看见国内“人贩子当街抢人”的消息,这种强烈的对比落差恐怕才是文章作者想见的,或者说是耸动标题制作者给读者们抖了个机灵。

  中国当然还没安全到人人不用设防的地步,但“人贩子当街抢孩子”无论怎么看都有些荒唐。 当然,对于这一类极端事件,我们不否认存在的可能性,只是应该就事论事,而非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不能够混淆是非,夸大危害,造成社会恐慌。须知这样的言论不仅突破道德底线,如果被广泛转发更触犯了法律。

  暑期来临,有关孩子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提高面对突发危险的应对能力,其实应该是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习的。不是说危险太多才需要重视,而是对自己的一种安全保底。社会是不安全的,因为犯罪分子不可能被抓尽,也因为个人的安全意识常有模糊地带,应对突发问题的经验不足。社会是安全的,因为中国的犯罪率公认较低,因为有守护在身边的人民警察,至少深夜撸串我们不会害怕。(未来网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 周成洋)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