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摆拍的“电筒主任”别成了塑料典型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298746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疑似摆拍的“电筒主任”别成了塑料典型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2987465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疑似摆拍的“电筒主任”别成了塑料典型
2019-10-30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0月28日,广西日报12版左下角刊发的一则“广西一村主任白天忙工作 晚上打电筒干自家农活”图片新闻惹争议,有网友为村主任点赞,亦有人指该图片为摆拍。作为村主任的当事人粟胜忠告诉澎湃新闻,图片是为了还原事实而摆拍。前几个月农忙,他晚上回家帮妻子干农活。(10月29日新京报)

  村主任舍小家为大家、“深夜挑灯干农活”,故事确实蛮感人的。如果置于脱贫攻坚的语境之下,更多了一份叫人动容的情怀。不过,村主任的真情怀,配上疑似摆拍的摄影作品,这个所谓的“电筒主任”,恐怕最终就容易被弄成了“塑料典型”——看起来像回事,细推敲伤人心。

  道理很简单:一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摆拍就是摆拍,哪怕是“曾经沧海”,都不该用“原景再现”的方式来重演。图片新闻和艺术摄影不是一个概念,所谓的“曾经真实”并不足以支撑摆拍作品是个“真新闻”。二则,好好的一个基层典型,文字新闻足以把故事讲清,为什么非要画蛇添足地来个“图片报道”呢?殊不知这样的宣传,往往弄巧成拙,在欺骗受众的事实之前,如何让公众对新闻本身产生信任和信服的情感呢?所谓“真善美”,离开真实,善与美也就灰飞烟灭了。形而下地说,当公众知道这是个疑似摆拍作品,那么,顺带着也会“恨屋及乌”地质疑所谓的“电筒主任”吧。

  有些细节,可能真的未必经得起专业的质疑。这倒不是说村主任不够出色、不够优秀,而是人世间的道德行为一旦拔高到某种程度,很容易有“高处不胜寒”的风险。比如村主任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干农活儿,听起来固然让人动容,但城里也有不少人,也是白天上班,晚上出来开滴滴、送快递赚钱补贴家用,好像都挺不容易的;又比如所谓“经常晚上打着电筒到田里干农活,被当地村民称为’电筒主任’”。可事实是,村主任是农忙时才帮妻子晚上干农活儿;再说,村主任也不是什么官员,大多本身就是干活儿的村民,那么,谁会大惊小怪地称之为“电筒主任”呢?

  当然,不排除这个村主任确实是个很好的典型,但典型也不能用“高级黑”的模式来摆拍宣传。摆拍的实质,说到底就是形式主义;时下,也可能服务于“痕迹主义”。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底,为了让脱贫攻坚的资料齐全,山西一些村子在2018年12月份补2014年《减贫人口名单公示》的材料,悄悄贴出来公示3至5分钟,找几位村民摆出认真观看的样子,抓紧时间拍两张照片。拍照结束,公示马上撕掉。围观村民心知肚明,当作笑话看待。今年5月,六盘水市水城县有一张会议照片“火”了:照片中,野钟乡人大主席刘俊和副乡长史佐洪“醉眼婆娑”“面红耳赤”地坐在最前方,与其他正襟危坐、认真听会的参会人员形成鲜明对比。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不仅是饮酒参会,还是不折不扣的作秀摆拍。当然,这些摆拍都被严肃追责。公权部门不该摆拍、基层工作不能摆拍,这是公共治理的基本伦理。

  有些疑惑,百味杂陈:当事人此后又称,“我当时不知道有人给我拍照片”;而拍摄者却称,当时拍摄时因为天太黑了,只能让村主任固定好姿势进行长时间曝光拍摄。有一点是肯定的:摆拍之恶,在于欺瞒、多为寻租,它跟艺术化的影视创作是性质有别的两码事。还原事实的摆拍也好、无中生有的摆拍也罢,既然打着新闻的幌子,就是板上钉钉的弄虚作假。因此,疑似摆拍的“电筒主任”,顶多算是个塑料典型,经不起公众“看图说话”,也没法在细节问题上自圆其说。但愿我们的典型宣传,还是把真实视为生命线吧;若是真有摆拍典型这样的闹剧,既该引以为戒、更该严惩不贷。(邓海建)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