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乡村之美”背后的“辩证法”启示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740011
【地评线】长白时评:“乡村之美”背后的“辩证法”启示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740011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乡村之美”背后的“辩证法”启示
2023-06-2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5月末6月初得暇,去浙江中部的浦江县乡间走了一趟,所见所闻与自己原本对乡村的记忆和印象差别很大,心中一时被欣喜填满。令我欣喜的缘由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随着城市里人员和资本向乡村流动,人们开始发现更多乡村之美。

  更多乡村之美,正是浙江坚持实施“千万工程”战略的结果。“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接力推进,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其中,“乡村之美”从浙江示范到全国推广,背后的“辩证法”给人以更多的启示。

  从自然之美带来产业致富的“智慧”。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美丽与农民致富看似两码事,而思路对、方向明就会拓展产业发展之路,迸发出智慧和力量。比如,浦江县青山叠翠,绿水绕村,自然之美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部门着眼于给来这里观看自然风景的人们提供方便,统一规划在江边和湖岸建起了一排排的民宿和饭店,成为村民致富的新产业,常常是在一个旅游旺季里,一家民宿就能赚几十万元。同时,乡村田园之美,成为乡间吸引城里游人的景观,有的还成为城里中小学生学农和描画乡间田园景致的学习基地。思路开阔了,步子迈对了,绿水青山便成为村民的幸福靠山。

  “内外兼修”让美丽乡村的“美”表里如一。浙江“乡村之美”实践表明:没有好的外在环境做基础,农村发展就像空中楼阁;没有好的内在产业做支撑,农村发展举步维艰;没有和谐文明的乡风做指引,美丽乡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内外兼修”。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村容村貌建设,美化村庄庭院环境,实现了农村在外在形象上的大提升;光靠靓丽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其具备了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才能真正做到富民、强民。对此,着重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优化人居环境、完善文化服务,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同频共振,共同发展。由各示范村带动周边农村,逐步步入了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的新阶段。

  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浙江既最大程度尊重了农村发展的原貌,也遵循了不同村子自身发展的规律,“量身定制”出了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正是掌握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不搞整齐划一、不做过头事,才让浙江千万乡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小家文明之美托起文明乡风大主题。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小家文明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兴旺,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浦江县境内许多村落里的大家族为了保证家族兴旺发达、有一个好家风,都制定有家规族约。家风族规是一种无形之美,前人留下的这些文字和传下来的家风,对今人来说,是一种严格的自律。这种无形之美启示人们:大力弘扬良好家风,应该把家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及时记录家庭文明向上的点点滴滴。只有多通过乡村干部、村民将农村家庭爱国传家、敬业兴家、诚信立家、孝善安家、勤俭持家,涵养家国情怀,弘扬清风正气的故事及时传扬,才能共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进而激荡新时代中国乡村万千气象。(久泰平)

编辑:罗丹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