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农历秋分正当时,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吉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开幕式,在长春市水文化生态园举行,这是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第二次走进吉林省。本次展览共收到全国近30个省份的来稿5万余幅,投稿人数近3000人,最终119件作品入展。入展作品记录乡村振兴,描绘美丽家乡,记录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展览从时代、和美、乡风等6个主题精心设计、整体布局,用向日葵、稻穗、玉米、辣椒等农作物元素点缀其间,特别呼应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促和美”的主题。
乡村之美是新时代摄影创作的重要题材。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举办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让农民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携光影描绘乡村振兴之美,记录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无疑这对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角意识,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民爱上摄影,透视乡村文化的蜕变。过去一说到农民,就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样子,似乎与摄影挨不上边。更深的印象是,农民喜欢进照相馆,选一个比现实生活更美的背景拍照留影,然后在最高兴的时候拿出来,与亲戚朋友分享,期望获得点赞。这个情景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今,很少有人再这样乔装打扮,因为生活原本丰富多彩,拿起相机(手机)就能捕捉到最美画面,甚至将摄影由兴趣变成了业余爱好来进行主题摄影创作。文化爱好,给农民增添了不少乐趣,这个进步恰是如今农民生活的真实反映。
从拍自己到主题摄影创作,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飞跃。如果说,当年农民喜欢拍自己是一种小的内心情感表达,那么,如今进行主题摄影创作,则是对更广阔农村天地变化的展现,更是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民眼界更拓展的折射。追根溯源,这得益于近年来对农民精神文化的重视,得益于从文化角度提升农民思想境界的有效引导,得益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民生活更接地气的实践探索。
农民爱好摄影,再证了以文化人的规律。有不少农民摄影爱好者,是通过参与到文艺下乡活动里,接触了较为专业的摄影,成了一名摄影爱好者。这说明农民的生活需要文化陶冶情操,文艺下乡活动起到了播种文化种子的作用,更折射了公共文化服务扎根乡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摄影让农民更加热爱生活,同时增强了审美情趣,由此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以文化铸魂。
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何止摄影?近年来,春节期间许多地方兴起的“村晚”则是另一种农村文化现象。“村晚”是由农村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联欢晚会,成为新时代满溢农家风情、乡村记忆的文化大餐。“村晚”是新时代农村精神风貌的一种展现,也是乡村振兴中精神文化振兴的标志。农民自发地办“村晚”,直观反映的是一种表现欲,其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如今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专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当观众,而要登上“村晚”的舞台,站在农村文化大舞台的中央,由观众变为农村文化阵地的“主角”。这是一种精神文化生活的飞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滋润乡村精气神,才能助推乡村振兴,让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让蕴含在农民心里的精气神与现代精神文明生活“接地气儿”并“同频共振”,进而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全面推进振兴乡村注入精神动力。(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