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奶瓶喂婴儿? 规则之上更需看见“人之常情”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58982
不让奶瓶喂婴儿? 规则之上更需看见“人之常情”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5898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不让奶瓶喂婴儿? 规则之上更需看见“人之常情”
2025-07-0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近日,茅先生夫妇带着10个月大的婴儿游览上海动物园,临近中午,孩子饿了,而该动物园唯一的母婴室又在大门外。茅先生想在有空调的展览馆内用奶瓶喂孩子,却被展馆工作人员制止。茅先生认为上海动物园做法不近人情,展馆工作人员则认为不在展馆饮食是文明观展的通常要求,双方为此闹得有些不开心。

  这则新闻掀起千层浪,将规则与人情的千年辩题推至公众视野。显然,这场争执的核心,从来不是“要不要守规则”,而是“如何让规则在现实面前多一分弹性”。

  不可否认,规则是公共秩序的基石。“不在展馆饮食” 的规定,本质是为了维护整洁的观展环境,避免食物残渣影响展品、干扰其他游客,这是文明社会运行的基本共识。从美术馆到动物园,类似的规则无处不在,正是这些看似“刚性” 的约束,才能让公共空间的体验更有序、更舒适。如果人人都以“特殊情况”为由打破规则,公共秩序难免陷入混乱。

  但规则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而非将人框进冰冷的条条框框。10个月大的婴儿并非“故意违规的游客”,其喂养需求是生理本能,既非“饮食享乐”,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根据《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景区必须设置独立母婴室且面积不小于10㎡,需配备哺乳椅、护理台等设施。而上海动物园仅有的母婴室不仅位置偏远,内部仅有一张简易护理台和洗手盆,既无隐私遮挡,也未在园内设置指引标识。当公共服务未能覆盖特殊群体的基本需求时,再用“规则” 硬卡现实困境,难免显得不近人情。更关键的是规则执行僵化。园方声称“禁食是文明观展规范”,但负责人又坦言“无明文禁令,仅限制气味大食物”。当婴儿哺乳被简单等同于“普通饮食”,当工作人员对成人饮水视而不见却对婴儿奶瓶强硬制止,规则的合理性必然遭受质疑。

  规则与人情并非二元对立。真正的文明管理,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机械执行,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保留“例外通道”。就像地铁允许婴儿车优先通行,医院为急重症患者开辟绿色通道,这些“弹性”并非对规则的破坏,而是对“人之常情”的尊重。反观事件中的处理方式,工作人员机械套用规则,忽视了婴儿的特殊需求,本质上是将“维护规则”与“体恤人情”对立起来。事实上,两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规则划定了行为的底线,而人情则让规则的执行更有温度。对于上海动物园而言,完全可以在“禁止饮食”的大原则下,明确“婴幼儿必要喂养除外”的补充条款;甚至可以在展馆内设置临时哺乳角,既不影响其他游客,也能解决家长的燃眉之急。

  一个奶瓶照见的,远非动物园的得失。某种层面上,公共设施的人性化程度,往往比规则本身更能体现社会文明。当城市高歌猛进于硬件竞赛时,文明真正的刻度,始终镌刻在对最柔软生命的包容里。设施的完善是“防患于未然”的前提,而规则的弹性则是“化解矛盾” 的关键。两者结合,才能让“文明观展”与“人文关怀”并行不悖。婴儿奶瓶折射规则温度,城市文明需容得下一隅哺乳角。如果动物园能在规划时将母婴室设在园区内部,或在各展馆附近设置临时哺乳点,这场争执从一开始就可以避免。

  规则是文明的骨架,人情是文明的血肉。上海动物园的这场风波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既要守住规则的底线,更要常怀体恤之心。当管理者学会在条文之外看见“具体的人”,在原则之中留出“弹性空间”,公共空间才能既有序又温暖,这或许是比“禁止饮食”更重要的文明课。(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