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社交媒体上突然掀起一股“人手一根冬瓜”的热潮。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抱着冬瓜入睡的照片,声称这种“土法降温”效果奇佳。一时间,冬瓜似乎成了对抗酷暑的“神器”,更有人调侃道,“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但是,这些所谓的“生活小妙招”,未必适合每一个人,倘若盲目跟风,还有可能对自身造成不好的影响。
冬瓜降温法并非全新发明,其原理确实有一定科学依据。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类似“天然水枕”,当人体接触冬瓜时,它能快速吸收体表热量。不仅如此,从中医理论上看,冬瓜皮作为一种中药材水煎内服,还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与作用等。这种方法对不便使用空调的老人、孕妇等特定人群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是,任何的降温方法都有一定的范围,对于脾胃虚寒者可能适得其反,体弱畏寒者需要间接接触。若只看到了“冬瓜能降温”,却对背后的医学原理和适用条件不清楚,盲目跟风可能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
互联网时代,消息的传播更加迅捷。类似“人手一根冬瓜”这样的“生活小妙招”层出不穷。但是,其并没有讲清楚利弊,导致人们盲目模仿。近年来,从“食盐抗辐射”的抢购狂潮,到“绿豆治百病”的养生闹剧,这些事件都暴露出网络狂欢的背后,人们容易被从众心理所裹挟,这也就导致理性的声音容易被淹没。
盲目跟风的危害不仅在于个人层面的影响,更在于人群集中追求“解决方案”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市场失衡和资源浪费。曾经发生的疯抢食盐、板蓝根等情况,都一定程度造成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此次的“冬瓜热”,也有可能造成菜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正常的供需关系。更重要的是,当消息被简化为最易传播、最能引发情绪共鸣的信息,就可能让科学失去发声的机会,导致娱乐取代了理性,从而失去辨别的能力。
打破这种盲目跟风的困境,需要从个人认知和社会环境上同时发力。个人应当培养“延迟判断”的习惯,对任何突然流行的“妙招”,不盲目去推崇,而是先停顿思考其科学依据,评估自身适用性,只有保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才能不让自己被这些流言割韭菜。社会层面则需要加强基础科学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让公众掌握基本的健康信息甄别能力。同时,媒体平台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健康类信息的传播设置更严格的审核机制,防止伪科学信息的大规模扩散。
冬瓜本无罪,问题在于我们使用它的方式。抱着冬瓜入睡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清凉,但比物理降温更重要的是保持头脑的清醒。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生活小妙招”,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求证的精神。不盲目追随,不轻信传言,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应对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生活小妙招”。(张悦)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