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通信运营商的营销电话时不时响起,它们以“免费升级”为诱饵,以“限时优惠”为糖衣,却在消费者不经意间,埋下隐性扣费的陷阱。这种“热情”的营销行为,其实是一种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其本质是为了推销自身业务,让消费者能多掏钱来购买相关服务。
通信营销的乱象背后,其实有大数据“杀熟”的身影。运营商将老用户数据视为可无限开采的金矿,通过外包渠道实施近乎骚扰的密集营销。通过用户通信行为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精准“宰客”的工具,从而诱导消费者订购自身并不需要的服务,为通信运营商提高业绩。缺乏对消费者基本的尊重,也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只盯着短期的KPI,通信运营商的营销不再简单是一种推销,而是对老用户精心设计的一场“围猎”,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消费。
当营销成功率和业务员的收入密集挂钩,企业将经营压力层层下压过后,往往会导致业务员对相关服务“夸夸其谈”,对存在的一些隐患“闭口不谈”。这种行为,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利润,但丢掉了整个用户信任基础。营销模式若只看到眼前的“利”,不懂得算长远的“账”,就容易导致自身的信任基础被破坏。很多时候,所谓的服务往往会打着“免费”“低价”的旗帜,却对“仅第一个月”等关键词绝口不提,这样的推销何尝不是一种选择性欺骗。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破坏了整个通信市场的良好秩序,相关的业务看似“外包”,但企业的责任不等同于“外包”,若没有基本的主体意识,那就必须要相关的监管“更进一步”,为运营商规范经营套上必要的枷锁。
为何运营商总是热衷于推销相关的服务,正在于相关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创新,缺乏业务持续增长的支持。创新服务本身,就伴随着更高的投入成本和风险,企业为了规避风险,没有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5G时代,这是一种管理上的“滞后”。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只有真正拥抱创新,重构业务模式,在智算云、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真正痛下决心拥抱创新实现蜕变,才能在数字经济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与价值,成为数字生活的赋能者。
当商业的“热情”越过边界成为骚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耳根清净,更是作为消费者被尊重的权利。通信行业应当进行自查自纠,相关监管部门也应主动介入,共同推动该行业向好发展。毕竟,有温度、有边界的通信运营商,才能提升服务质量。(刘颂寒)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