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当外卖提示音响起,河北廊坊某烤串店老板张先生熟练地拿起订单小票,对照着从冰柜里翻找冷冻烤串,然后送往厨房;而在旁边的另一个冷藏柜里,那些泛着新鲜油光的烤串,正静静等待堂食顾客的挑选。他指了指记者桌上的烤串:“这是新鲜的,您放心吃。”接着又掂了掂手中的冷冻串说,“这些是外卖用的,不一样”。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餐饮店都在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策略。
一边“这是新鲜的,您放心吃”,一边“这些是外卖用的,不一样”,这分明道破餐饮业堂食与外卖“双标”的潜规则。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现象非廊坊仅有。从北京到天津,从冷冻肉与鲜肉之别、预制菜冒充现炒、调和油替换花生油,到分量缩水、价格暗涨、劣质餐具,这“双标”幽灵已悄然渗透餐饮业角落。
“双标”非经营策略之巧,实为权益侵犯之刃。 表面是经营选择,实质是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系统性侵犯。当外卖食客以为下单的糖醋排骨是“现场翻炒”的诚意之作,实际却收到流水线复热的预制菜;当消费者为“鱼香肉丝”支付堂食同等价格,却不知分量已被悄然缩减20%以上。这绝非市场智慧,而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保障的“知悉真实情况权”与《电子商务法》“信息公示义务”的公然践踏。隐蔽加价、包装费陷阱更是对明码标价原则的嘲弄。当“舌尖”沦为欺诈的竞技场,消费者的信任与安全被一并押上赌桌。
“双标”背后,成本重压、规则扭曲与监管困境交织成网。 平台抽成连年上涨,满减红包成本转嫁商家,配送时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商家“不搞双标就活不下去”的哀叹,道出畸形生态下的生存焦虑。更令人忧心的是,外卖的“非现场性”天然为失信者提供了隐身衣:冻肉伪装鲜肉、预制菜冒充现炒、劣质餐具蒙混过关,消费者因无便捷知情渠道、无有效对比证据、无足够诉讼动力困境而维权无门,法律赋予的“退一赔三”在实践中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行业陷入压缩成本、牺牲品质的恶性循环,最终吞噬的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信誉根基。
破局“双标”,亟需协同筑起透明与责任的堤坝。 平台绝非单纯技术中介,必须扛起“守门人”之责。强制商家清晰标注“预制菜”“冷冻复热”“现场制作”等关键属性,试点数据已证明,透明化能有效降低投诉、引导理性消费。算法规则应脱去“暗箱”外衣,抽成机制、配送时效要求须公开合理,包装收费应统一标准、禁止捆绑;监管要亮剑, 建立跨部门信用档案,实现违法信息互联互通,实施“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对屡教不改者适用“退一赔十”重罚,列入失信名单。推动“明厨亮灶”线上化,让消费者可实时监督外卖后厨;司法要补强维权路径,探索适应外卖纠纷特点的集体诉讼机制,破解个体维权困境。建立“吹哨人”制度,激励骑手、内部员工举报不法行为,形成社会共治合力。
当冻品在暗处伪装鲜肉,当包装费蚕食食材本真价值,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盘中餐的品质,更是市场诚信的基石与法治的尊严。唯有司法重拳、平台担责、监管织网,以系统治理驱散“双标”迷雾,方能终结舌尖上的“双面”陷阱,让每一份穿越风雨而来的外卖,都能与堂食共享“同质同标”的承诺,这是对生命健康的基本尊重,也是对市场法则与法治精神不可动摇的敬畏。
舌尖安全不容折扣,当诚信成为每一份餐食的标配,信任的暖意方能真正抵达人心。(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