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公厕锁头把门,便民岂能成摆设?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64408
农村新公厕锁头把门,便民岂能成摆设?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6440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农村新公厕锁头把门,便民岂能成摆设?
2025-07-22 来源: 中国吉林网

  7月20日,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栏目组接到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群众举报称,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位。

  一纸报道,揭开了山西稷山县农村新公厕的尴尬现实,当“方便”变得如此“不方便”,锁住的不仅是公厕门扉,更是村民对基层治理的信任。让村民对公厕乃至其他公共服务的“便民”产生疑惑,显然会失掉民心。

  公厕沦为“景观”,本质上是部分基层工作者“看领导不看群众”的错位政绩观作祟。仅在领导视察与活动时开放,将本应服务民众的设施异化为“为检查服务”的道具,严重悖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当“为民服务”在落实中扭曲为“迎检道具”和“形象工程”,公共财政的投入便成了无谓消耗,民生工程的初心便在形式主义的侵蚀下黯然失色。

  锁门背后的深层症结,更是责任链条的断裂与官僚作风的显露。明明有“市县责任主体、镇村管护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管护体系规定,却将落锁原因推诿于所谓“村民素质低”。这种托词不仅回避了管理职责,更暴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公共服务设施本应是引导文明、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岂能反过来苛责群众“达标”后再开门?这显然是脱离群众、懒政怠政的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

  当前当地回应整改,但民众担忧的正是“一阵风”式运动化治理。要让民众真正“长受益”,必须构建公厕“用得上”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科学规范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尊重群众意愿与客观实际,防止过度拔高标准,防止出现“好看”不“好用”;另一方面,在改造的同时,就要建立并压实镇村管护责任,将运营维护明确纳入事务清单,因地制宜落实管理人员、保障必要的管理费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唯有从根本上扭转“唯上”不“唯实”的政绩观,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核心标尺,才能杜绝“锁门迎检”的形式主义顽疾。

  小厕所,大民生。公厕的钥匙,本该开启的是村民的便利之门;若长期挂锁,锁住的只会是政府公信与民心所向。 当公共资源不再为“领导满意”而只为“人民满意”运转,当每一座新建的公厕都能畅通无阻地向最普通村民敞开,那时我们才敢说,民生工程的温暖真正抵达了它该去的地方。(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