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间,诸多高校的校园、实验室以及体育设施纷纷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从游学百年学府、体验尖端科研,到共享健身空间,“象牙塔里的暑期嘉年华”热度居高不下。漫步在高校校园,沉浸于高校文化氛围,不仅能让孩子们汲取知识养分,对所有人来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校园开放,为公众提供了直观感受大学开放包容治学精神与文化魅力的绝佳契机,也是提升社会公众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公众畅享象牙塔的精彩,理应成为时代文明进步的一张亮丽名片。
然而,校园开放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高校暑期开放虽是资源惠民的积极尝试,但临时化的运作模式易陷入“旺季人满为患、淡季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同时,这给高校的校园管理与安全管控带来较大压力,诸如外来人员随意闯入教学区、设施遭损坏、场地被挤占等情况屡有发生,既干扰留校师生的正常生活,又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在平衡校园秩序与公共需求方面,还需深入研究并制定更为完善的方案,要在可持续框架内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因此,高校的管理理念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需求,通过精细化“立规矩”助力大众实现“高校游”常态化的梦想。
思想层面,精准立规,树立全方位服务意识。高校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家园,更是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知识殿堂。高校应敞开胸怀,让更多民众能在校园中沐浴真理光辉、汲取知识养分、感受学术氛围。这种服务意识应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精确到每一位师生员工,让大家都深刻认识到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性与责任。
行动层面,细化规则,构建有序开放制度。高校面向社会开放,绝非毫无限制的自由开放,而需遵循细致具体的规则。例如,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游客通过预约,即可刷身份证入校。此外,实行分区开放,合理规划开放区域与非开放区域,既满足公众参观需求,又保障高校核心区域的安全与秩序;推动社区协同,借助周边社区力量,共同服务参观人群,缓解高校管理压力。通过这些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实现高校旅游的双赢局面。
时间层面,精确规划,合理安排开放时段。双休日、节假日及暑假,均可作为高校对外开放的时段。当然,不同时间段,高校需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开放程度。比如,在暑假期间,可适当增加开放区域与活动项目,满足更多游客需求;而在工作日的双休日,可针对周边居民或特定群体,开展一些特色主题活动。通过精准把握时间尺度,提升服务精度,为公众提供更加贴心的参观体验。
以精细化“立规矩”推动“高校游”常态化,让游学百年学府、体验尖端科研、共享健身空间等多元化的校园开放活动,为青少年及市民提供更为丰富的假期生活选择,这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益探索。实现高校有序、常态化开放,需要高校与社会携手努力,通过精细化“立规矩”进行规范,达成高校与社会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殷建光)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