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砂做肠粉,食品监管岂能靠商家自觉?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66799
硼砂做肠粉,食品监管岂能靠商家自觉?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6679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硼砂做肠粉,食品监管岂能靠商家自觉?
2025-07-3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近日,株洲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接到指令迅速行动,联合茶陵县森林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直奔目标肠粉店。昏暗的肠粉店后厨,墙角堆着白色粉末,操作台上两桶米浆泛着异常光泽。面对执法人员质问,店主黄某眼神闪躲。当检测结果揭晓:米浆中硼砂含量高达32.7毫克/公斤,他最终坦白:“看同行这么做,以为能蒙混过关……”

  食品中添加硼砂绝非“工艺技巧”,而是对公共健康的蓄意侵害。这一幕发生在株洲茶陵县,却折射出食品安全领域触目惊心的现实:当商家为追求口感与利润,将明令禁止的毒物添入食物,监管的利剑能否斩断这份“侥幸”?

  “慢性投毒”的生意经,诱惑背后的致命漏洞。据了解,硼砂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硼酸,蓄积在脏器内。成人摄入15-20克即可急性中毒,婴儿仅需2-5克可能致命。食品中添加硼砂相当于“慢性投毒”。在株洲肠粉案中,黄某自2024年6月起多次从电商平台采购硼砂,只为让肠粉“更筋道、更好卖”。而这绝非孤例,据相关报道,福建石狮某餐饮店在馄饨馅、水饺中添加硼砂,2025年5月被移送公安机关;广东清远学校周边餐饮店在肠粉米浆中添加硼砂,现场查获含硼酸物质;电商平台上,“食用级硼砂”公然销售,某店铺销量达40万件,评价中不乏“加到面食”“做肉丸”等留言。商家之所以铤而走险,根源在于违法成本与暴利间的扭曲博弈。当“同行都这么做”成为违法借口,当“蒙混过关”成为普遍心态,食品安全防线已被腐蚀出巨大漏洞。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通报的五起典型案例,进一步揭露了食品安全的严峻态势。湛江“保水虾仁”案中,4家企业超限量添加磷酸盐增重,却标注“零添加”,被罚没千万元、吊销许可证;北京海淀“直播带货有毒压片糖果”系列案中,网红带货含利尿剂的压片糖果,伪造检测报告,涉案5000万元;啤酒加“伟哥”案中,重庆酒企添加类处方药成分,致消费者心血管异常;绍兴企业用工业冰乙酸配制食醋,现场查扣4吨问题产品;福建石狮馄饨馅非法添加,与株洲肠粉案如出一辙……这些案件暴露出商家违法手段呈现隐蔽化、链条化、欺骗性的升级趋势,其背后是监管体系与违法者之间艰难的角力。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8.1万件,罚没7.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653件。

  “督促自觉”远远不够,监管如何破局侥幸心态?从典型案例看,一些商家违法的本质都是将公众健康视为一场概率游戏,他们赌的是监管能否发现,赌的是毒性是否立即发作,这也撕开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疮疤,食品监管部门不能只是督促商家自觉。面对商家“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仅靠“督促自觉”无异于纵容。根治痼疾,需要在监管上进一步全方位实施从严举措。首要的是,强化源头监管,下功夫铲除线上“毒”源,切断“食用硼砂”等违禁品非法添加供应链,建立起全链条追溯机制;同时,应该多部门执法联动,聚焦高风险场景,对摊贩、小作坊的肉类、面制品、凉菜等加大抽检频次,推广快检复查技术,形成执法闭环,消灭监督检查盲区;此外,还应该实行信用惩戒联动,对违法主体实施行业禁入、金融限贷等联合惩戒,让“一时侥幸”付出终身代价。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舌尖安全容不得“赌概率”。执法的核心意义,正在于让这场赌局毫无胜算。从株洲到石狮,从肠粉到馄饨,硼砂问题的屡次现身警示我们:唯有监管从“事后惩处”转向“源头阻断”,从“单打独斗”升级为“社会共治”,“侥幸心理”才无滋生土壤。毕竟,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商家与监管的猫鼠游戏,而是守护生命不可逾越的红线。当每个清晨的肠粉、每碗宵夜的馄饨都无需担忧“硼砂陷阱”,方是“舌尖上的安全”真正落地之时。(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