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白大褂”坑农,铲除“唯专家论”毒瘤刻不容缓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69503
假“白大褂”坑农,铲除“唯专家论”毒瘤刻不容缓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69503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假“白大褂”坑农,铲除“唯专家论”毒瘤刻不容缓
2025-08-1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身穿印有“农业研究所”的白大褂,站在农药架前侃侃而谈,账号“史老师说农业”俨然一副权威专家模样,坐拥十多万粉丝。然而,这位“史老师”在普及农业知识后,大力推荐的“网红农资”,却让不少农民大呼上当。近期,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揭露的“假专家”坑农现象,撕开了网络助农温情面纱下的残酷骗局。

  假专家瞄准“钱兜”,骗术“工业化”。 短视频平台搜索“农业”,瞬间涌出数百“农业主播”和“助农专家”。这些骗子精心伪装:或自称“农大毕业”,或标榜“从业数十年”,更有甚者直接套上“研究所”白大褂,利用网络距离感制造权威假象。调查令人心惊:出镜的“专家”,实为播音培训师、传媒公司员工,毫无农业背景!从人设打造、剧本编排到收割变现,已形成“工业化”骗术链条,一个视频轻松获利数十万。

  农民为何频频“中招”?深层症结有三:一是盲目“唯专家论”。 白大褂、学术头衔成为信任背书,农民对权威的朴素信赖反成致命漏洞,真服务“断链”。二是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最后一公里”梗阻,田间指导难以覆盖分散农户,农民线上求助成无奈之选,平台“助纣为虐”。三是算法成为骗术放大器。雷同脚本、夸张话术,经流量测试后批量复制。媒体报道的“祥禾农业”新号,仅两月粉丝近十万,流量逻辑无情碾压专业价值,让“假专家”在推荐页上横行无忌。

  破局之道,需扎“根”泥土,以真实服务对抗虚假宣传套路。湖北孝感市的实践提供了范本, 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科长接到求助,现场诊断后制作《稻田水棉应对措施》短视频,单条播放1.5万次。农户感慨:“以前跑镇上找农技员,现在看手机就懂防治,曾科长是咱心中的真网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扎根一线四十余载,带领团队跋涉千山万水,从“南菇北移”到“北耳南扩”,十万余份菌物标本见证其足迹。事实证明,真专家不在流量池,而在科研与田垄间耕耘。

  遏制骗局,需着眼系统发力,构建长效机制。严把资质关,推行强制性的农技主播认证与信息披露制度,使其必须亮明真实专业背景与执业证明。对虚假人设账号,平台应零容忍封禁,斩断造假产业链,补强真服务。大规模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织密基层科普网络。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将科普实效、服务基层纳入职称评审,畅通农技人才下沉通道,赋能新农民。普及“田间课堂”直播,培养既懂技术、又能辨识真伪的“数字新农人”。平台也要担当负责,算法推荐必须向真实、权威的农技内容倾斜,建立针对涉农领域的专业内容审核机制,不能只以流量论英雄。

  科技兴农的根,必须深扎黝黑的土壤,而非浮于虚拟的流量泡沫。当农技员卷起裤腿踩进秧田,当研究生在烈日下记录土壤数据,当“真专家”的脚印深嵌泥土,“假白大褂”的戏台必将轰然倒塌。铲除“唯专家论”的温床,让农业科技真正为农、惠农,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