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一段某水果连锁品牌董事长“教育消费者成熟”“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的短视频言论,像一颗石子投入市场的湖面,激起千层浪。消费者不禁反问:买个水果而已,何时需要商家来“上课”?在买卖平等的市场规则里,商家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更是对自身定位的严重误判。
细究这种“教育式回应”的根源,不难发现其背后藏着三重逻辑谬误。其一,是对商业本质的曲解。商业的核心是价值交换,消费者用金钱换取商品与服务,双方本应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若商家将自己摆在“导师”位置,实则是把交易异化为“施舍”,忘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正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二,是对消费者认知的轻视。消费者或许对水果的种植技术、流通成本不甚了解,但对“值不值”有最朴素的判断。所谓“教育”,往往是商家用专业术语包装套路,试图掩盖价格与价值的失衡。其三,是对市场规律的傲慢。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时,再强势的“教育”也挡不住市场的反噬。
这种“教育式经营”的危害,早已被无数案例印证。前有“雪糕刺客”用包装溢价刺痛消费者,后有天价水果用“稀缺性”概念收割智商税。这些商家看似在用“专业知识”引导消费,实则是用信息差设置消费陷阱。久而久之,不仅会透支品牌信誉,更会破坏整个行业的信任生态。当消费者对商家失去信任,即便真有优质产品,也可能因“怕被套路”敬而远之,最终恐怕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反观那些赢得市场尊重的商家,无不是用平等沟通替代居高临下,用透明信息打破套路壁垒。有的品牌在柜台标注水果的糖度、产地、成熟周期,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有的商家设立试吃区,用真实口感说话而非空谈“品质”;还有的企业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让消费者看到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这些做法没有“教育”的姿态,却在无形中完成了消费认知的传递。因为消费者从不反感“知情”,反感的是“被操控”。
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生计,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商家作为中间桥梁,理应弯下腰来倾听两端的声音:既要让种植者的汗水得到合理回报,也要让消费者的付出物有所值。与其把精力放在“教育消费者”上,不如深耕产品品质、优化流通成本、完善服务细节。当消费者真切感受到“贵有贵的道理”“平价有平价的诚意”,自然会用钱包给出答案。
市场从来不是“课堂”,而是“考场”。商家的每一次言行都是答卷,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评分。那些试图用套路当“教材”的商家,终将在市场的“终考”中失利。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