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亡却催火化?政策宣传莫让“好心”寒了人心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72247
人未亡却催火化?政策宣传莫让“好心”寒了人心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7224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人未亡却催火化?政策宣传莫让“好心”寒了人心
2025-08-2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一则“老人尚未去世,工作人员上门要求火化”的视频引发广泛争议。视频显示,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家属情绪激动。同日,红星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当地有“人快去世时放在地上”的习俗,工作人员当时正在进行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并非要求立即火化。

  尽管当地政府迅速回应称系“政策宣传非强制火化”,并承认工作方式存在不当,但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基层政策执行中的机械与冷漠,仍值得深刻反思。

  政策宣传≠情感冒犯,时机选择是门艺术。事件中,工作人员在老人弥留之际、家属情绪高度敏感的节点上门宣传火化政策,即便初衷是推进殡葬改革、提供惠民服务,但其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暴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始终保有敬畏与避讳,诸如“逝者为大”“慎终追远”等观念深植民心。政策执行若忽略这一文化语境,强行在生死边缘“科普”,不仅徒增家属悲痛,更易激化群众对政策的抵触情绪。

  效率至上≠工作到位,任务指标岂能凌驾人性?当地政府回应中提到“每日在7个村入户宣传”,暴露出基层工作中常见的“指标化”倾向,追求宣传覆盖率的同时,却忽略了执行场景的适宜性。殡葬改革本意是移风易俗、节约资源,但若基层人员仅为完成任务而机械作业,甚至将“政策上门”异化为“打卡式宣传”,则完全背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切记,公共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民心认同,而非报表上的数据达标。

  改革需柔性落地,政策温度比速度更重要。殡葬改革虽势在必行,但推行方式需更具智慧。比如:倡导分层宣传,避免在丧事现场或患者弥留时进行政策推广,可通过社区讲座、宣传栏等常态化渠道提前渗透;注重人文培训,对基层人员加强沟通技巧与伦理培训,让其学会“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什么话”;更要尊重习俗,对“逝者躺地”等民俗应予以理解,可参考诸如绿色殡葬与传统祭奠的结合,使传统仪式设计更易接受的改革方案。

  红星镇的道歉是纠错的第一步,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任何政策执行都不能以“完成目标”为唯一导向,尤其是涉及生死、民俗等高度敏感的领域。只有当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真正学会“将人放在政策前面”,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毕竟,政策的终极目的不是改变人,而是服务人。这一点,永远不该被忘记。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