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当网红? 社会接纳刑释人员的边界不容模糊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73787
出狱当网红? 社会接纳刑释人员的边界不容模糊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7378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出狱当网红? 社会接纳刑释人员的边界不容模糊
2025-08-2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一名自称民生银行某支行前副行长的男子肖某开通社交账号,通过讲述入狱前经历受到网友关注。尽管部分平台已对其账号进行封禁,但其“跨平台活跃”的现象依然存在,通过持续消费其犯罪经历牟利。

  肖某的案例之所以引发众怒,关键在于其将沉重的犯罪代价轻佻地转化为“流量密码”。作为27亿元理财诈骗案的同案犯,其犯罪行为导致147名客户蒙受损失,至今仍有受害者未获全额赔偿。然而,他在视频中不仅淡化自身罪责,比如,声称“不知情接替职位”,更将监狱经历包装成“人生重启”的励志故事,最终导向带货盈利。这种将苦难与罪责娱乐化的行为,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向社会传递了“黑红也是红”的错误价值观:犯罪经历非但不是人生污点,反而可能成为牟利工具。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河南某知名企业主动招聘出狱人员的举措却赢得社会普遍认可。

  两件事看似都涉及刑释人员再就业,为何舆论反响截然不同?背后实则是“污点变现”与“劳动重建”的本质区别,更是社会对犯罪代价是否被娱乐化、受害者尊严是否被消费的清晰判断。

  相比之下,企业招聘出狱人员之所以获得支持,是因为其回归了社会包容的本质:为刑释人员提供靠诚实劳动重新开始的机会,而非鼓励他们消费过去。企业不强调员工的犯罪背景,不以此作为营销噱头,而是通过正常的工作岗位和劳动回报,帮助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生重启”。这种模式既体现了企业对刑释人员再就业的社会责任,也维护了公序良俗,让改过自新成为可能,却不以牺牲社会价值观和受害者尊严为代价。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社会接纳刑释人员的边界何在。从动机差异看,是切实帮助回归社会,还是利用污点博取流量?从价值导向上说,是强调劳动与反思,还是鼓励投机与娱乐化?站在受害者视角,是尊重其伤痛记忆,还是漠视其情感尊严?肖某的模式显然偏向后者,而河南该企业则契合了前者。

  平台在其中的角色尤为关键。肖某能够“跨平台持续活跃”,反映出部分内容平台在审核机制上的滞后与双重标准。尽管有平台以“利用犯罪经历博眼球”为由封禁其账号,但其他平台却默许甚至算法助推此类内容。这种“舆情驱动而非规则驱动”的处置方式,暴露了平台在价值观审核上的漏洞。社会需要的是平台建立更统一的劣迹内容审核标准,而非事后被舆论推着走。

  就法律层面而言,刑释人员的确享有平等就业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无限度地公开消费犯罪经历。现行法律虽未明确禁止“污点营销”,但其与公序良俗的冲突已然显著。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或行业规范,厘清“改过自新的正当表达”与“犯罪代价娱乐化”之间的红线。

  归根结底,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包容犯错者重生,但绝不能容忍罪恶被轻佻化,受害者伤痕被工具化。肖某事件与企业招聘的对比告诉我们:真正的社会包容,是给予刑释人员脚踏实地、回归平凡的机会,而不是鼓励他们站在过去的罪责上“跳舞”变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同时守护社会的正义底线与人文温度。

初审: 罗丹   复审: 曹淑杰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