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财经调查》曝光了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风靡儿童市场的软泥类玩具,竟成为潜伏在孩子身边的“毒物”。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使用这类“解压神器”后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而这类“解压神器”是典型的“三无”产品,不仅没有产品合格证,连厂名厂址等基本的生产信息都无处可寻。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类玩具的核心材料为成型水,其主要成分竟是硼砂。这是一种公认的有毒化合物,对儿童极具威胁:误食5克即可致死,长期接触还会损害肝肾功能和生长发育。尽管国家推荐性标准明确规定了硼迁移量的上限(300mg/kg),但记者送检的产品中,最高超标达19倍之多,简直触目惊心。
然而,更让人心寒的是商家与生产者的肆无忌惮。为了规避监管,他们不仅隐瞒成分、虚构厂名厂址,甚至公然叫嚣“检测报告也可以造假”。线上平台销售火爆,线下文具店照样明目张胆地售卖“三无”成型水。明明知道产品有毒、超标严重,一句“卖得好就行”仿佛成了他们唯一的“道德底线”。
我们不禁要问:当孩子的健康成为商家利润的牺牲品,监管何在?责任何存?
尽管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曾发布消费警示,也开展过查处行动,但从现实来看,显然还远远不够。一些问题产品流向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电商渠道继续畅销;线下小店依旧公开售卖无标识、超标的硼砂水。监管如果不能全网覆盖、全程追溯、全力打击,就等于给不良商家留下了腾挪转身的空间。
“家长要擦亮眼睛”固然必要,但仅靠家长警惕显然不是办法。当硼砂粉以“手工材料”为名公然销售,当“三无”产品印着卡通图案放在文具店最显眼的位置,我们怎能指望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独自抵挡这些诱惑与陷阱?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不容忽视。
监管必须“硬起来”!首先要从生产源头打击,坚决取缔无资质厂家,对故意造假、隐瞒成分的企业依法从严惩处;其次要严格规范销售渠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凡涉及儿童产品必须严格审核资质与检测报告;此外,应推动强制性标准替代推荐性标准,让法律红线更加清晰,让违法成本高到不敢逾越。
孩子的生命健康不容试探,他们的安全更不应成为市场监管的“软肋”。是时候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告诉那些漠视责任的企业:孩子的未来,你们“毒”不起!监管也绝不会一直“软”下去!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