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
正值开学季,学生们的发型成了关注热点。据媒体报道,全国多地中学在开学前陆续发布“发型令”。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入学前的发型尽管“前不及眉、侧不过耳”,却仍被学校认为“不合格”。“前后剪了两次,老师才勉强点头说‘过关’。”
男生必须留“板寸”,女生得做到“前不遮眉、后不过领” ,毫无商量余地。这场年复一年的“头发拉锯战”在全国各地中学频频上演,从精心修剪仍被判定不合格,反复奔波多家理发店,到一些学校老师拿着尺子精准测量头发长度,差一毫米都不行,这样的严苛程度,让学生们苦不堪言,也让家长忧心忡忡。
看似简单的发型管理之争,实则撕开了教育中纪律与个性、统一与多元的深层命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究竟是流水线打造“标准件”,还是尊重个性化成长,培育“独立人”?
发型管理,非“统一”不可吗?纪律不是要磨平所有棱角,而是为成长划定安全边界。个性也不是突破规则的借口,而是在规范框架内合理舒展。学校推行发型令的初衷是为了加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减少学生在外貌上过度关注和攀比,避免分散学习精力,以规范的外在形象,增强学生身份认同感,培养集体意识,营造纯粹的学习环境。然而,在落实中,却出现了“统一发型”要求,看似是“维护秩序”“培养专注力”,实则是“一刀切”,让教育耐心被轻易剪断,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发型令≠标准答案,发型之争的根本症结在如何平衡纪律与个性。发型令从不是标准答案,发丝间藏着未被定义的自我。学校并非流水线,学生也不是待加工的产品,怎能被修剪成千篇一律的模样?一直以来,发型令管理的核心诉求,是“整洁得体”而非“整齐划一”,不会以牺牲个性为代价。校园好秩序,离不开好规范,却不能变得过于严苛、缺乏弹性,以简单粗暴的管控取代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让家长在学校与孩子之间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发型令应是校园秩序的“安全阀”,不是束缚自我的“紧箍咒”。显然,要让发型管理发挥出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就需要打破僵化的管理思维,既懂规则、又有温度,既守底线、又有个性。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决不能简单地以头发样式是否合格为标准,而应该在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方面来衡量。在纪律的土壤里,应让个性自由生长,让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再成为“复制品”。
规范是基石,但个性是灵魂。教育的艺术在于把握分寸,发型管理应是守护秩序的底线,而非束缚个性的枷锁。在发型的规则之外,应该尊重青少年精神昂扬、个性鲜活的独特表达,让教育真正地贴近“育人”本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在校园里看到更生动的成长风景。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