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日前,重庆理工大学因留学生住宿安排引发的争议,将高校学生隐私与安全管理问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尽管学校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并致歉,但“男留学生临时入住女生公寓”这一事件本身,已暴露出部分高校在管理决策中,将学生核心权益视作“临时选项”的深层短板。
此事绝非“家具未到位”的偶然疏漏,而是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背离,更警示所有高校:公寓管理无小事,学生的隐私与安全必须是规划之初的“必选项”,而非问题发生后的“补救项”。
从事件根源看,事前规划的严重缺失,是将学生置于风险境地的直接诱因。据学校说明,此次争议源于“原定为2025级男留学生住宿点的16号学生公寓部分家具尚未到位”,于是将30名男留学生临时安排至6号公寓的2-4层,而该栋公寓5-8层为女生宿舍。留学生规模扩大至“37个国家近300人”,本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体现,但“扩招”与“住宿保障”的严重脱节,却暴露了管理上的粗放与短视。既然已知留学生报到时间,为何未能提前排查住宿设施、预留充足准备周期?以“临时安排”为由将异性学生置于同一栋公寓,即便辅以“电梯管控、专人值班”等措施,也早已打破了学生对宿舍这一“私密空间”的安全预期。
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预见”与“预防”,而非事后的“层层加锁”;校方口中的“高度重视”,若只停留在问题曝光后的应急补救,而非源头的周密规划,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权益的漠视。将学生的居住安全、隐私边界纳入决策前端,本是现代化校园治理的基本要求,可在“家具未到位”的客观借口下,这些核心关切却被轻易搁置,沦为“先解决住宿,再弥补安全”的被动选择。
更进一步说,隐私与安全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容不得任何“临时性”的妥协与打折。宿舍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休息的场所,更是卸下防备、保障个人隐私的“安全港湾”。性别差异带来的隐私边界,是无需言说的共识 。 即便学校采取了“分层管理”,男留学生与女生宿舍仅一层之隔的居住环境,仍会给女生群体带来难以避免的心理不适与安全焦虑。校方强调“教学秩序正常”,却忽视了“生活秩序”与“心理安全感”对学生的重要性;以 “未发生实际侵害”为由淡化风险,更是对隐私权本质的误解。
隐私权的核心,不仅在于“不受实际侵犯”,更在于“免于被侵犯的担忧”。那些因“临时安排”而产生的顾虑,比如担心晾晒的衣物被瞥见、害怕夜间出行偶遇异性、纠结于日常作息是否会相互干扰,早已构成了对学生生活的隐性侵扰。这种侵扰,无关“措施是否严格”,而在于“安排本身是否合理”。高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者与守护者”,理应明白:任何以“过渡”“临时”为借口的权益让渡,都是对学生尊严的轻慢;隐私与安全是底线,而非可松可紧的“弹性条款”。
此次事件更给所有高校敲响警钟: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绝非事后的道歉与整改,而是将学生体验与权益贯穿于管理决策的始终。重庆理工大学在说明中提到“举一反三、立行立改”,但“举一反三”的关键,不仅在于解决这30名留学生的住宿问题,更在于重构“学生权益优先”的管理逻辑。高校发展过程中,“扩招”需要配套的资源支撑,“国际化”不能以牺牲本土学生的权益为代价,这两者本就不该是矛盾的对立面。为何在规划留学生招生规模时,没有同步测算住宿、安保等配套资源?为何在面临住宿缺口时,首先想到的是“压缩”本土学生的隐私空间,而非其他更优方案?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指部分高校管理中“重效率、轻人文”“重发展、轻权益”的倾向。
真正的校园治理,应当将学生的感受放在首位:在制订招生计划时,先考虑“能否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居住安全”;在遇到资源缺口时,先思考“如何避免让学生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唯有建立以学生权益为核心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临时安排”不再成为侵犯隐私的借口,“事后道歉”不再成为管理失当的遮羞布。
重庆理工大学的这场“住宿风波”,虽已随着留学生的转移而暂时平息,但留给高校的反思远未结束。公寓管理看似是“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尊严感。对于高校而言,尊重学生的隐私与安全,不是“选择题”,更不是“临时选项”,而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与责任。期待所有高校都能以此为鉴,将“以学生为本”从口号落到实处,让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检验,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的“安全港湾”。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