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本来已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了票,却还要在旅客值机选座时加一道“锁”,让旅客付费或花费积分开“锁”……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饱受诟病的“付费选座”业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争议声中愈演愈烈,俨然成了“行业惯例”。
曾几何时,线上选座作为航空业数字化服务的亮点,被宣传为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然而如今,这一原本旨在提升效率与体验的服务,却在不少航空公司手中异化为“付费选座”的生意经,引发旅客普遍不满。以某国内航司一趟由大阪关西至北京首都的航班为例,共约300个座位,开放的可选座位为116个,仅占总数的40%,这116个座位中免费的座位仅14个,其余的要支付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费用(或等值积分)才可选用。当约300个座位中仅有十几个免费可选,我们不得不追问:航空服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从便民到逐利,严重违背服务初心。回顾历史,线上选座服务的推出原本具有双重利好:一方面方便旅客自主选择心仪座位,另一方面帮助航空公司节省人力物力成本。2009年南航率先推出此项服务时,民航局官网明确将其定义为“网站便民服务”。数据显示,2019-2020年间,“无纸化”便捷出行不仅为旅客节省了5.8亿小时的时间成本,还为行业节约了4.3亿元的纸张和投资成本,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然而,国内一些航空公司悄然推出“付费选座”项目,将原本平等的座位选择权切割成三六九等。美其名曰“个性化服务”或“细分服务层级”,实则将基本服务重新包装为增值业务。
法律界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大规模“锁座”行为至少涉嫌违反三道法律法规:《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公平公正保障旅客权益的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以及价格法的相关规定。令人深思的是,这种“一出生就涉嫌违法”的业务模式,为何能在争议声中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成为某些人口中的“行业惯例”?2016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因“选座收费”被处罚后,类似行为却鲜受规制,现行民航法规只要求保证已选定座位旅客的权益,并未明确限制航空公司对座位的管理和分配方式,这让航空公司钻了法规的空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监管模糊与滞后的问题。
“锁座”卖座行为,需要航空公司着眼长远发展建立行业信任。航空公司在辩解中常提及“国际惯例”,但国际同行在推行付费选座时,往往在售票初期就明确规则,保障基本座位选择的公平性,而非将大多数座位锁定付费。我国某些航空公司的做法却明显过度:值机序号靠前的旅客发现大量座位已被“神秘锁定”,免费座位仅余后排中间位置等不受欢迎的座位。这种操作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侵蚀行业公信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航空市场中,航空公司寻求多元化收益本无可厚非,但不应以牺牲旅客基本权益和体验为代价。将本应包含在机票中的基本服务拆解收费,这种“拆骨式”盈利模式短期内或许能增加收入,长远看却必然损害品牌形象和顾客忠诚度。
重建航空服务新生态,是最重要的必修课。解决“锁座”争议,需要航空公司、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航空公司应当重新审视盈利模式,在售票初期就明确座位选择规则,而非在值机阶段制造“惊喜”;同时拓展真正的增值服务,而非将基本服务包装后二次售卖。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座位分配的公平原则,防止航空公司滥用自主权。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对明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罚。消费者也应当理性发声,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航空运输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属性不应被过度商业利益所裹挟。当航空公司把便利旅客做成了生意,把基本服务权变为付费选项,最终付出的代价将是行业的公信力和长远健康发展。唯有找回“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才能在便民利民与商业盈利间找到平衡点,真正实现航空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