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假“敬畏自然”之名行“破坏自然”之实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81360
切忌假“敬畏自然”之名行“破坏自然”之实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8136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切忌假“敬畏自然”之名行“破坏自然”之实
2025-09-22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董宏达

  9月20日,《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视频在网络发布后,引发网民关注。随后,涉事品牌与艺术家均公开致歉。9月21日,官方通报称,日喀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舆论质疑这番出人意料的操作,会否破坏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会否惊扰当地的动植物生长?一旦造成伤害,该如何修复?艺术表达的边界在哪里?以艺术为名的品牌营销活动,该如何规范?这些疑问,需要调查组给出权威的说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烟花散去,留下的不能仅是道歉,更应是切实的行动。

  敬畏自然,拒绝灼伤生态的艺术烟花秀。此次燃放烟花,蔡国强表示是希望“在粗粝与神圣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喜马拉雅深处大自然的原初气息之中,展开一场关于人、自然、宇宙,与灵魂的对话”。艺术有这样的功能,但是,艺术家忽略了在什么地方对话才能找到这种平衡。分明是在假“敬畏自然”之名行“破坏自然”之实。

  合规手续难掩程序缺失。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令禁止破坏脆弱生态,且烟花安全管理条例禁止在草原、山林燃放。尽管主办方宣称使用了“生物可降解环保材料”,并通过了地方政府备案审批。然而,“非生态保护区”不等于无生态价值。专家指出,高原低温缺氧环境大幅延缓降解周期,即使可降解材料也可能导致残留物长期污染土壤水源。

  其危害在于,烟花爆破释放的重金属和氮氧化物,在高原强风作用下可能扩散至雪线,对冻土和水源造成潜在污染。高山草甸草毡层仅10-15厘米厚,需要百年时间才能形成。翻土修复破坏其固土功能,反而会加速水土流失。高原草甸植被恢复需数十年甚至百年,这种所谓的“修复”实际上是对脆弱生态系统的二次伤害。可见,以“使用环保材料且燃放等级最低(V级)”为由豁免环评的做法,反映了当前环保监管中的漏洞与灰色地带。

  与此同时,品牌信任同样值得拷问。作为户外品牌,本应以守护自然为品牌伦理核心,却主导了这场高原爆破秀,与其标榜的“敬畏自然”理念背道而驰。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在致歉信中将其与蔡国强团队的关系从宣传时的“携手”改为“赞助”,被网友质疑措辞不真诚。该品牌海外团队承认此举与品牌环保价值观相悖,进一步加剧了品牌信任危机。

  一个始终强化“环保先锋”形象的知名户外品牌,一个长期关注“人与自然”命题的国际级艺术家,双方在此次事件中均表现出对生态保护现实认知的不足。重视自然、敬畏自然,不应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更应成为贯穿项目策划、执行与后续应对的全过程准则。品牌和艺术家都应当意识到,真正的环保不是营销素材,而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责任。深言之,真正的敬畏,从不是在人间净土搞行为艺术,而是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和沉默。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和全球气候调节的关键区域,其生态保护不仅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任何个人的艺术表达、任何商业的品牌营销,都不应凌驾于生态保护的底线之上。世界屋脊的脆弱生态具有不可逆性,不能以“探索”“对话”为名,行生态冒险之实。

  此次事件依法依规的跟进处理,也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如何从制度层面避免类似事件重演?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事关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其管理应超越地方行政权限,需要引入更高级别、更加科学的生态评估机制与公众监督程序。建议从根本上完善高原生态保护制度,建立高原项目开发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在生态脆弱区开展商业性烟花燃放、大型音乐节等可能引发生态破坏的活动。同时,应推行生态保护分级评估制度,杜绝再以“非核心保护区”为由规避环评。此外,有必要引入公众参与和外部专家评审机制,让重大项目的审批和执行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毕竟,我们不能让今天的绚烂烟花,成为明天生态灾难的序曲。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