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
在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场烟花秀引发了轩然大波。这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本意是通过艺术形式展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却因选址和审批程序的争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当前生态敏感区大型活动审批监管的漏洞,更引起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兼顾的思考。
从表面上看,这场烟花秀似乎履行了所有必要的审批程序。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表示,活动在生态环境局备案,手续合规,由于使用的是环保材料,因此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种做法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看似无误,但实际上暴露出监管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确实未将烟花爆竹燃放活动纳入强制环评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类似活动都可以豁免环境影响评价。特别是在青藏高原这样的生态敏感区,任何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活动,都应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其次,虽然《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燃放活动的审批程序,但这些规定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层面,对生态保护的要求相对薄弱。这种“重安全、轻生态”的监管导向,使得许多潜在的生态风险被忽视。最后,地方政府在审批过程中更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而对生态风险的评估流于形式。这种短视的审批思维,是 “先发展、后治理”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不符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脆弱性和不可逆性,任何人为活动都可能对当地生态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在这场烟花秀中,主办方声称使用了环保材料,但这种说法并不能完全消解公众对生态影响的担忧。即使使用环保材料,烟花燃放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光污染以及可能的化学残留,仍然可能对当地的高山草甸、冻土层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潜在威胁。更为关键的是,生态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即便燃放当天未发现明显破坏,也不能排除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在这起事件中,地方政府仅凭燃放当天的观察就得出“生态未受破坏”的结论,显然缺乏科学依据。这种轻率的环境评估态度,暴露出相关部门在生态监测能力上的严重不足。
要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必须让监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项目审批环节,应建立更为严格的生态评估标准。对于在生态敏感区举办的大型活动,必须强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审批的前置条件。同时,对于可能对生态造成影响的活动,必须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以及后期的长期跟踪。一旦发现活动对生态造成破坏,不仅要追究活动主办方的责任,也要倒查审批环节中的失职行为。通过建立“谁审批、谁负责”的责任体系,倒逼相关部门提高生态监管水平。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这片土地的生态保护,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更关系到全球气候稳定。任何在高原地区开展的活动,都必须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来衡量。在任何可能对生态造成影响的活动开展之前,必须采取“宁可错失机会、不可造成损害”的审慎态度,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出现。
一场引发广泛争议的烟花秀,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在生态脆弱区开展任何活动,都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