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打开手机,似乎总能轻易地陷入一场场情绪的漩涡。原生家庭的伤痛、职场的焦虑、性别对立的争吵、地域歧视的攻击……这些情绪像一张大网,将我们笼罩其中。在短视频里看到一个个极端案例,被激进的观点裹挟,被情绪的洪流推动,在不知不觉中,网络空间成为了负面情绪的集散地,不仅导致了群体的对立,也极大消耗了人们的情绪。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正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寄托。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下,系统精准捕捉着每一个用户的兴趣点和情绪波动。当我们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关注,算法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内容,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信息茧房”。这种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当一个普通的生活片段被贴上极端标签,当个别现象被渲染成普遍问题,当理性讨论被情绪化表达取代,网络空间逐渐异化为一个情绪宣泄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话题,往往演变成对立的战场。极端观点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选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回应。
网络空间的情绪异化正在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家庭关系中,“原生家庭伤害”的故事,让代际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在人际关系中,“物质女”“渣男”等标签化思维让信任变得更加稀缺。这些网络空间的情绪,正逐步侵蚀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系。当人们在网络上频繁接触极端观点,这些观点会逐渐转变为认知框架,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增加,还可能加剧社会对立。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网络空间的价值定位。网络不应该是一个情绪的垃圾场,而应该是一个促进理解、增进共识的平台。这种转变,需要平台、用户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为内容分发的把关人,平台有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建立更健康的内容生态,通过加强内容审核,抵制虚假夸大信息,推广优质内容,以及建立更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提升媒介素养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学会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学会辨识信息的真实性,学会在不同观点中寻找平衡点,而不是任由消极情绪随意消耗自己的精神世界。
社会层面,我们需要建立更包容的公共话语空间,这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学会用更复杂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机构、媒体、社会组织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网络空间的情绪困局,本质上是技术发展与人性需求之间的一场博弈。在这个博弈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技术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为了流量不断制造对立。这需要构建一个更有温度的网络空间,而不是任由垃圾情绪随意扩散。毕竟,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而现实世界的美好,不应该被网络空间的戾气所遮蔽。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