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名人”“蹭院士”,是对学术与信任的双重亵渎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87328
“傍名人”“蹭院士”,是对学术与信任的双重亵渎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8732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傍名人”“蹭院士”,是对学术与信任的双重亵渎
2025-10-1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我国解剖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临床解剖学创始人钟世镇院士发布严正声明,指出去年在他百岁生日庆典期间,遭杨炯等五人冒名闯入并违规拍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随后被用于不当宣传。声明称自己与杨炯不存在师生关系。

  百岁寿宴本是学术泰斗回望生涯的温情时刻,没成想却成了投机者围猎流量的“名利场”。这场精心策划的“傍院士”乱象,本质是触碰法律红线、亵渎学术尊严、侵蚀社会信任的恶性投机,若不严惩,只会让更多投机者循着“侵权低成本”的缝隙,将学术圈的纯粹与公众的信任啃噬殆尽。

  一场“蹭照”背后,是精心算计的“流量围猎”。没人会相信,五人同步冒名闯入寿宴、精准锁定院士拍摄、事后迅速用于宣传的一系列操作,是“偶然的冒昧”。从广州温州商会发起人杨炯等人的行为轨迹来看,这场“蹭照”更像一场预设剧本的“流量围猎”:先借寿宴的“喜庆氛围”降低防备,再用“冒领服装”的手段混入核心场合,最后以“纠缠拍摄”的方式拿到“关键素材”,最终通过朋友圈置顶的方式,刻意营造“师出名门”的假象,每一步都踩着“借院士光环抬升自身价值”的算盘。

  他们蹭的从来不是一张合影,而是院士数十年深耕解剖学、开创临床解剖学领域积累的学术声望,是公众对“院士”二字天然的信任。这种“搭便车”的逻辑,就像把别人用一生心血铸就的“金字招牌”,偷来贴在自己的劣质商品上,既欺骗了不明真相的受众,更让院士的个人声誉蒙受无妄之灾。

  “蹭院士”行为,已触碰法律与安全红线。从法律层面看,杨炯等人未经许可拍摄、传播院士影像,并用于商业宣传,已然侵犯了钟世镇院士的肖像权与名誉权 ,这不是“道德瑕疵”,而是明确的民事侵权行为。更令人警惕的是,涉事方经营着肝病研究所,即便标注了“非医疗不含诊疗服务”,但当“院士合影”与“肝病研究”绑定宣传时,传递的隐性信号不言而喻:普通患者极可能因“院士关联”的标签,误信其专业度,进而选择其服务。投机者的每一次“硬蹭”,都可能为后续的健康风险埋下伏笔。轻则,患者可能为无效服务支付高额费用,蒙受经济损失;重则,若因轻信“院士关联”而延误正规治疗,代价可能是生命健康。

  乱象频发的根源:侵权成本低,信任损耗无代价。钟世镇院士在百岁高龄颤颤巍巍签下声明的画面,让人既心酸又无奈。维权成本太高,侵权代价太低。院士要耗费时间精力收集证据、发布声明,甚至可能面临后续的法律诉讼;而投机者只需一张合影、一段宣传语,就能轻松收割流量与信任,即便被揭穿,也多是“口头道歉”“删除内容” 的轻描淡写,鲜有实质性的惩罚。

  这种“违法成本小于收益”的失衡,让投机者有恃无恐。从之前未经授权使用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形象宣传的商家,到如今闯入寿宴“硬蹭”的杨炯等人,此类行为屡禁不止,本质就是对“侵权代价低”的精准算计。他们赌的就是院士不愿耗费精力追责,赌的就是监管难以触及。每一次“傍名人”“蹭院士”的成功,都是对学术尊严的一次践踏。院士头衔不是“商业标签”,学术声望不是“流量工具”。当公众再看到“院士推荐”“专家关联” 的宣传时,第一反应从“信任” 变成“怀疑”,这种信任体系的崩塌,才是最沉重的代价。

  唯有严惩,才能守住学术与信任的底线。钟世镇院士在声明中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这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学术尊严不容侵犯,法律底线不容触碰。但要真正遏制此类乱象,不能只靠院士个人的维权,更需要多方合力。 涉事的杨炯等人,不能再用 “听会长指示”“并未做错”的借口推诿,必须为自己的侵权行为付出代价;上一级商会不能置身事外,对成员的违规行为理应拿出惩戒方案,否则就是对乱象的纵容;监管部门更需主动介入,查清拍摄内容是否用于虚假营销,是否存在误导公众的情形,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后果。唯有让每一个投机者都明白:院士的声望蹭不来,学术的尊严碰不得,法律的底线越不过,才能让这类荒诞闹剧彻底消失,才能守住学术圈的纯粹,护住公众心中的信任。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