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戈壁滩上的“为人民服务”,扛住了近六十年的风沙侵蚀,却没能躲过无知车轮的践踏。近日,新疆哈密戈壁滩上的“为人民服务”巨型标语遭户外越野爱好者漂移破坏的事件引发强烈公愤。这片大字,曾是上世纪60年代空军第八航校二团官兵用经纬仪定位、皮尺丈量,一铲一铲铺就的飞行地标,如今却被一道道深达一手宽的漂移车痕残忍切割。当修复者驱车千里、自费20吨石料艰难填补这些沟壑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个人的任性“撒野”能践踏历史的记忆?
在苍茫的哈密戈壁滩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不是普通的标语。上世纪60年代,面对戈壁滩无明显地物特征的困境,空军第八航校二团官兵用最原始的工具——经纬仪、皮尺、木棍和铁锹,耗时数月,为初教机飞行员打造了这座空中航向的指引。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戍边官兵的汗水与智慧;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特殊年代里热血与奉献的革命精神。
近六十年风雨侵蚀,这些大字依然屹立于戈壁,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它们是无言的史诗,静静地诉说着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这些标语的存在,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冰冷符号,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火炬。它们见证了国家成长的艰辛历程,承载着不容忘却的集体记忆。
然而,这些扛住了近六十年风沙侵蚀的地标,却在一些越野爱好者的车轮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伤害。“人民”二字间被碾出深达30厘米的沟壑,标语周边布满肆意漂移的痕迹,仿佛一道道伤疤,刻在历史的脸面上。更令人愤慨的是,破坏者被曝光后的辩解——“那些字已经被破坏了”。这种“既然已经被破坏,我再破坏一次也无妨”的逻辑,暴露了极端利己主义的历史虚无。
当越野车在地标上疯狂漂移时,他们碾压的不仅是戈壁滩上的石子,更是几代人守护的精神信仰。这种将个人快感建立于历史伤痛之上的行为,已然越过文明社会的底线。戈壁辽阔,容得下激情驰骋,却容不下如此失格的“自由”。
修复壮举,可贵的文明自觉与精神接力。在破坏者肆意妄为的同时,一群普通人正在用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旅行博主陆遥通过卫星图发现破坏痕迹后,自费驱车2221公里从南方赶往哈密。团队耗时两天寻获匹配的黑色石子,购入20吨石料。为保护遗址,避免重型车辆二次破坏,石料分27车次转运,人工搬运至3公里外标语区,顶着8级风沙,徒手作业一周填补沟壑,连笔画转角弧度均精准还原。这一壮举,与破坏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修复者们修复的不仅是物理痕迹,更是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他们的行动,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印证了“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的深厚情感。从官兵筑地标到民众护地标,戈壁滩上的五个大字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这场自发修复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体现了普通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初心的坚守。
破坏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不仅是对特定事件的交代,更是对社会文明底线的捍卫。越野作为户外运动,其精神内核本应与探索自然、挑战自我相伴,而非建立在破坏环境和历史之上。真正的越野精神,从不是肆无忌惮的“撒野”,而是与文明同行的负责任探索。户外运动爱好者更应成为保护自然与历史的践行者,而非破坏者。在历史遗迹面前,放下任性,保持敬畏,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人民空军的致谢,不只是对几位修复者的感激,更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守护历史、敬畏文明的呼唤。当“吉林一号”卫星掠过戈壁上空,记录下修复完整的“为人民服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地理标志的修复,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虔诚致敬。
本期编辑:罗丹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