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诊疗“喜报”:病痛岂能成为庆功的“勋章”?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88343
医院发诊疗“喜报”:病痛岂能成为庆功的“勋章”?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88343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医院发诊疗“喜报”:病痛岂能成为庆功的“勋章”?
2025-10-1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

  这种做法,显然太离谱!将门诊量与手术台数的增长制作成“喜报”庆祝,这何尝不是令人心寒的逻辑错乱?难怪有网友吐槽:把佳绩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这是医护人员最初的梦想吗?这份流出的“喜报”,不仅是用词不当的公关危机,更是一场医疗伦理的“车祸现场”,照见了当下医疗体系在市场化浪潮中的深刻价值迷失。

  医院方面将此事归咎于“新员工个人行为”,试图以“用词不当”轻描淡写地带过。然而,这恰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不是个别员工的无心之失,而是整个系统性的价值偏离已深入骨髓,以至于医护人员丧失了对医疗活动本质的敏感度。

  在市场化运营的强力冲击下,众多医院陷入了认知困境。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肩负着守护生命、治愈病痛的崇高天职。然而,在现实环境中,他们又不得不直面经营效益的严格考核,要兼顾成本控制、收入增长等诸多经济指标。这种双重压力让医院在发展方向上时常感到迷茫。兰州这家医院作为医保定点医院,本就承担着更为重大的公共医疗服务责任,可就是这样一家肩负重任的医院,却陷入了将患者病痛直接转化为可喜数据的价值错乱。这表面看是用词不当,实则是价值观的彻底颠倒。

  将门诊量和手术量的增长作为“佳绩”庆祝,本质上是对医疗目的的根本误解。医院的成就感本应来自患者健康的改善、疾病负担的减轻、医疗质量的提升,而非就诊人数的增加。就诊人数的上升,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反而可能意味着区域健康状况的下滑、疾病预防的失效。这种数量的增长不仅不值得庆贺,更应引起深刻的反思与忧虑。医院庆祝门诊量增长,无异于在病痛与苦难之上欢歌,严重违背了医疗行业的本质和公众的情感认知。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价值迷失已非个案。从医院内部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到医护人员收入与业务量的直接挂钩,种种机制都在无形中强化着“患者即收益”的错误逻辑。当医疗被异化为创收工具,医患关系便从救助与感恩蜕变为供给与消费,这正是导致医患矛盾激化的深层原因之一。患者感受到的不再是“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而是“看病贵、看病难”的商业计算。这种信任的流失,对医疗体系的伤害是致命而深远的。

  舆论对此事的几乎一边倒的批评,表明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伦理期待从未改变。人们理解医院需要运营,但绝不能接受自己的健康危机被视为他人的商机。医院相关人士表示事件“暴露出我院在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方面的疏漏”,这句话只触及了问题的表层。更深层次上,这起事件揭示了医疗体系在市场化大潮的裹挟下,伦理边界日益模糊的困境。当经济效益与医疗伦理产生冲突时,一些医院开始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甚至在某些时候偏离了医疗的初心。

  医院应当庆祝什么?或许是救治成功率的提升,是患者满意度的提高,是疑难病症的攻克,是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是医护人员的专业奉献……唯独不该是门诊量的单纯增长。医院的温度,不应只体现在体温计上,更应流淌在每一项服务、每一句言辞、每一个决策中。

  这次“喜报”风波,应成为医疗行业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定位的契机。各级医疗机构需从这面镜子中反思:我们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否间接鼓励了将病痛视为业绩的价值错乱?我们的管理语言是否不知不觉中采纳了太多商业术语而远离了医学人文精神?我们的庆祝文化是否还坚守着医疗的初心与使命?只有当每一家医院、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牢牢坚守救死扶伤的价值基点,医生的天职才能回归本质,医患之间的信任之桥才能重新稳固建立起来。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