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通过社交平台发视频称,店内使用玉米作为燃料,引发争议。视频中,金黄的玉米在炉火中燃烧,有人痛心疾首,指责这是对粮食的亵渎;也有人拍手称赞,认为这为农民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
对此,店家回应称,使用的玉米有一部分是从周边农户手中收来的,他们不认为是浪费,而是帮助了农民。这场争论超越了简单的对错评判,折射出我们对粮食认知的复杂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争议本身即是一种进步。公众对“玉米当燃料”的本能反感,恰恰体现了“惜粮如金”观念已深入人心。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是诗句,更是一种道德自觉。这种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在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基石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然而,情感之外,我们更需要理性审视:被投入炉火的,究竟是本可端上餐桌的粮食,还是另有他途的“陈化粮”。
问题的核心在于“此玉米非彼玉米”。我国玉米消费主要流向饲料加工、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三大领域。而因储存时间过长已不适宜食用的玉米,既不能进入百姓厨房,也难以用于食品加工。它们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作为烧烤店创意,实则是对资源错配的一种市场纠偏。
从现实角度考量,将这些陈化粮转化为烧烤创意,反而创造了一种多赢格局。对农民而言,这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实现了增收;对餐饮业者来说,玉米燃烧时“火更柔、烟更静”,还能赋予肉类“一丝淡淡的甜”,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此巧妙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人会质疑:为何不将陈化粮全部用于饲料加工或工业原料?事实上,市场消化能力并非无限。当特定类型的陈化粮无法被传统渠道完全吸纳时,探索多元化利用途径就成为必然。烧烤店作为燃料使用,虽然总量不大,却为我们展示了资源利用的另一种可能,在不可能“向上”进入餐桌时,“向下”成为燃料,也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对粮食的珍惜,是否只能表现为“食用”这一种形式?或许,真正的节约不在于固守“粮食必须被吃”的教条,而在于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物尽其用,发挥最大价值。那些已失去食用价值的陈化粮,在创意中实现其最后的能量释放,帮助农民增收,同时为食客提供更佳体验,何尝不是一种更具智慧的“珍惜”?
当然,我们也必须划清界限。这里讨论的仅限于不适宜食用的陈化粮,绝非鼓励将优质食用玉米随意作为燃料。国家对玉米燃料乙醇政策从“适度发展”到“严格控制”的转变,已经为玉米用途划定了宏观框架。在此框架下,对陈化粮的合理利用,与保障粮食安全并不矛盾,反而是对粮食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益探索。
这场由烧烤店引发的争议,最终指向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命题:在粮食安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如何以更加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来看待粮食资源的价值实现形式?当传统的利用途径遇到瓶颈时,市场自发的创新是否能够获得应有的理解与空间?
玉米在炉火中燃烧的金色火焰,照见的不仅是烤肉的美味,还有我们对待资源的智慧与态度。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基于事实的辩证思考,更少基于表象的简单评判。如此,我们才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不扼杀社会创新的活力,让每一粒粮食包括那些已不能称为“粮食”的玉米都能找到它最适合的归宿。
本期编辑:侯薇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