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郑州的霍女士反映自己给13岁女儿购买16包苏菲安心裤,用到第10包时,发现里边竟有活虫蠕动,担心女儿身体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检查之后诊断显示霉菌感染。随后,在记者同品牌方负责人共同见证下,随机拆封的同批次产品中再度发现了活虫。
活虫在安心裤上蠕动的画面,不仅是一位母亲的噩梦,更是对一家品牌信任的摧毁。然而,品牌厂家回应生产环节发现活体虫类的可能性为零。随后,在记者同品牌方负责人共同见证下,随机拆封的同批次产品中再度发现了活虫。品牌方负责人当场鞠躬道歉,并确认虫子为印度谷螟。
这番反转背后,暴露的远非偶然的质量疏漏,而是消费品安全链条上存在的监管缺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个例,与不久前央视曝光的洗脸巾90%不合格事件,形成了刺眼的行业镜像。
商家对全链条监管的失守,是此类事件频发的核心症结。该品牌强调其生产线的封闭性与高温工艺,却对印度谷螟这类典型仓储害虫的出现束手无策,连基本的溯源排查都要在媒体见证下才启动。这种“重生产轻储运”的监管逻辑,使得产品离开工厂后便陷入监管真空。正如某面皮此前曝出的同类虫患,品牌方同样将责任推给“储存不当”,却回避了自身包装密封性检测、仓储环境管控的责任。洗脸巾市场的乱象更触目惊心,23款受检产品中21款检出化学残留,商家用“植物纤维”的模糊表述掩盖化纤材质真相,将二硫化碳残留超标的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本质上是对生产环节监管的主动放弃。
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让“质量承诺”沦为营销话术。该品牌客服在事件初期坚称“非质量问题”,全然无视13岁消费者的健康损害;洗脸巾商家则用“天然”包装误导消费,将成本压力转化为安全风险。这种态度背后,是商家对产品质量法中“生产者应对产品质量负责”条款的刻意回避。法律明确要求销售者“采取措施保持产品质量”,但从安心裤的仓储漏洞到洗脸巾的材质造假,商家显然未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反而将检测责任与健康风险一并抛给消费者。当霍女士奔波于医院与品牌方之间时,那些印在包装上的“安全保障”字样,已然成为对消费者信任的公然辜负。
行业标准的模糊与执行乏力,为监管缺位提供了生存空间。安心裤至今尚无专属国家标准,检测只能参考卫生巾或纸尿裤标准;洗脸巾的“植物纤维”表述缺乏明确界定,让商家有机可乘。但标准的滞后绝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借口。该品牌曾宣称“残次品100%粉碎闭环处理”,却连仓储环节的虫患都未能防范;洗脸巾商家明知化纤材质存在残留风险,仍执意以次充好。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标准本身,而在商家是否愿意投入成本落实监管。当压缩监管成本比维护品牌信誉更划算,“合格产品”便成了侥幸概率。
从安心裤里的蠕动虫体到洗脸巾中的化学残留,消费品安全防线的屡屡失守,最终消耗的是对整个行业的信任。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事件曝光后的鞠躬道歉,而是贯穿生产、储运、销售全链条的常态化监管;不是“符合最低标准”的底线思维,而是“零安全风险”的敬畏之心。产品质量法早已明确商家的监管义务,当标准无法自动落地,唯有商家真正将消费者权益置于利润之上,才能终结“曝光—道歉—再犯”的恶性循环。
本期编辑:罗丹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