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无堂食” 标识,真用方能让用户真放心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92139
外卖“无堂食” 标识,真用方能让用户真放心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9213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外卖“无堂食” 标识,真用方能让用户真放心
2025-10-30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10月28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饭店、快餐店和咖啡店发现,在美团、饿了么和京东外卖三大平台上,已有部分商家标注了“堂食店”标识。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一些“无堂食”商家没有任何标识;有些实际可堂食的商家也未在外卖平台进行标注;还有同一家饭店在不同外卖平台上的标识不一致的情况。

  曾经,消费者点外卖像开盲盒:看着平台上精致的店铺图片下单,想自提时却发现根本没有堂食区,只找到居民楼里杂乱的小隔间。这种信息错位,让无堂食外卖长期背负“脏乱差”的污名。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近日发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平台提供者应当在平台餐饮服务提供者列表页面首页以及不提供堂食服务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主页面,对无堂食外卖提供者加注“无堂食”标识,恰似给外卖市场装上了盏照明灯。但这束光若只停留在标识层面,终究照不透食品安全的深层迷雾。

  标签的核心价值,在于归还消费者被遮蔽的知情权。长期以来,部分无堂食商家深谙信息不对称的“红利”:用AI生成的堂食环境图冒充实体店,将居民楼隔间包装成“商场旺铺”,靠虚假形象收割流量。这种欺骗不仅让消费者付出信任成本,更加剧了市场对无堂食业态的“妖魔化”。当人们屡屡遭遇“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的窘境,自然会将“无堂食”与“不正规”画上等号。新规要求亮明身份,本质是逼迫行业走出“骗一单算一单”的短视循环,让商家明白:唯有放弃伪装,靠产品实力竞争,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但标签本身并非解决方案,当前标识乱象已暴露其局限性。上海实地探访显示,三大平台均只标注“堂食店”却回避“无堂食”标识,且认证标准各异:京东将第三方点评评分纳入门槛,美团依赖模型识别,饿了么要求实拍审核。这种“选择性标注”和标准不一,使得消费者仍难以精准判断商家性质,更给部分商家留下钻空子的空间 —— 摆两张临时桌椅就自称“可堂食”,实则纯外卖作坊。若不能实现“无堂食”标识的全覆盖、高标准、统一化,知情权保障便会沦为形式,所谓的消费选择也只是伪命题。

  消费者对“无堂食”的抵触,本质是对食品制作过程不透明的焦虑。无堂食模式省去了堂食场地成本,本可专注于食材与口味,但部分商家却将成本压缩转嫁到卫生安全上:重庆有商家在垃圾桶旁处理食材,石家庄某粥铺的粘蝇板粘满蚊蝇,杭州某聚集区多家商户共用10平米厨房且无分区隔离。这些乱象的根源,在于消费者无法像堂食那样直观监督后厨。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人们介意的不是“没有堂食区”,而是“看不到厨房”。因此,标识之外,必须用技术手段打通“可视化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明厨亮灶”正是破解透明化难题的关键抓手。现实中许多案例证明,透明化不是负担,而是信任的通行证。新规要求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留存14天视频记录,更需配套落地保障:对中小商户给予设备补贴,避免“合规成本过高”的抱怨;建立统一的直播标准,杜绝“摄像头对着墙壁”的敷衍;将透明化程度与平台流量倾斜挂钩,形成正向激励。

  构建透明消费生态,更需监管、平台与商家形成合力。监管层面,除了强制标识,还应完善“一证一店”制度,打击“大证挂靠”“地址造假”等幽灵外卖乱象;平台要扛起主体责任,不仅要把好准入关,更要建立违规公示机制,将后厨卫生、食材溯源等信息主动公开,而非藏在繁琐的验证程序后;商家则需转变认知,明白“亮后厨”比“P美图”更能留住顾客,通过公开后厨环境,实现从投诉重灾区到示范样板的转变。

  从“藏着掖着”到“主动亮明”,“无堂食”标识的背后,是外卖行业从粗放生长向品质竞争的转型。但标签只是起点,绝非终点。当每一家无堂食商家的后厨都能被“云监工”,每一份食材的来源都可追溯,每一次出餐都配有食安封签,消费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有没有堂食”,而是“好不好吃、干不干净”。唯有让透明化贯穿服务全链条,无堂食外卖才能真正摆脱偏见,在公平竞争中实现健康发展,让5.45亿外卖用户真正吃得放心、点得安心。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