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被骗千元茶,贪念外更该拆穿骗局土壤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3993423
主持人被骗千元茶,贪念外更该拆穿骗局土壤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侯薇 3993423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主持人被骗千元茶,贪念外更该拆穿骗局土壤
2025-11-0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你说我这个天天宣传反电诈、反诈骗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也会上当受骗啊。”11月1日,《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李晓东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称,近日,他被骗1000元购买茶叶。经历此次骗局,李晓东在视频中表示,“诈骗手段总有一款适合你。”他认为,“人只要起贪念,距离被骗就不远了”,希望大家以自己为戒。

  或许出人意料,受骗的竟然是《今日说法》主持人。然而这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诈骗的隐秘逻辑。当法制节目里剖析骗局的行家,栽在“展销会收尾低价清货”的老套路上,那句“人只要起贪念,距离被骗就不远了”的自省,固然戳中了人性软肋,但这场骗局的得逞,远非“贪念”二字能全盘注解。

  骗术本身实在称不上高明。奔驰车、展销会、带不走的存货、阶梯式降价,这些元素拼凑的剧本,早已在街头巷尾上演过无数次,套路未曾更新分毫。主持人的“上当”里,除了对低价的心动,更藏着对“出门在外遇难题”的共情。 骗子那句“后排要坐人带不走”的表述,实则是用示弱触发善意,这与单纯的贪念相比,更难被理性防线拦截。

  心理学研究早已揭示,现代诈骗的本质是系统性的心理操控。骗子打开奔驰后备箱展示茶叶的瞬间,就完成了“权威暗示”的铺垫;“展销会结束”的说辞制造了“稀缺性诱导”,而阶梯降价则步步瓦解警惕,这正是“登门槛效应”的典型应用。

  当人们聚焦于“贪小便宜”的道德批判时,往往忽略了骗子对情境的精密构建:银行门口的交易场景、包装精美的茶叶、看似合理的清货理由,这些细节共同编织了一张“可信之网”,让理性判断在情境惯性中失效。正如网友所言,“没被骗过只因为没遇见适合自己的剧本”,每个骗局都是为特定心理弱点定制的陷阱。

  骗局屡禁不止的更深层病灶,在于造假产业链的成熟与监管的滞后性。主持人买到的香精伪劣茶叶,并非偶然的劣质品,而是黑色产业链的标准化产物。从化工厂家生产廉价合成香精,到作坊将香精注入劣质茶叶,再到批发商供货给流动骗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利益链条。一瓶几十元的香精可加工上百斤茶叶,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更令人忧心的是监管困境:骗子采用“游击战术”,街头交易后迅速转移;香精残留检测需专业设备,取证难度极大,即便抓到销售终端,也难以追溯上游产业链,这使得此类诈骗成本极低而收益可观。

  若将反诈仅归咎于个人戒贪,无疑是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真正的反诈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在心理防御层面,与其空泛呼吁“拒绝贪念”,不如倡导“延迟决策”思维。在产业治理层面,应推广茶叶溯源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建立从茶园到销售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同时加大对香精茶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从源头遏制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在监管层面,针对街头流动诈骗的特点,可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结合大数据分析梳理高发区域与时段,实现精准防控。

  主持人的坦诚反思为反诈提供了生动样本,但这场讨论更应指向系统性变革。正视骗局背后的心理操控、产业乱象与监管短板,才能真正理解“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的深层含义。反诈从来不是个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产业与监管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剧本”都失去上演的土壤。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