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
温馨浪漫的婚礼,却因为乱入的8名“特殊人员”,让婚礼现场变成了“办案现场”。日前,8人身着与公安骑警高度相似的制式服装,驾驶摩托车为婚车车队开路,逼真的装扮让现场群众一度误解,最终有人选择报警求助 。最终,派出所也不负所望,对相关人员做出了相应的处罚。
制式服装,不是你想穿就能穿,尤其是“警服”。根据《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第十八条之规定,构成穿着、佩带仿制警用制式服装的违法行为。相关人员随意穿着高仿“警服”,为婚礼撑场面,虽然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却也承受了应有的处罚。随意穿着警服上路,一方面,可能对公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如此大摇大摆为婚礼开路,会让人对公安执法部门产生误会。依法依规处罚这几名穿着“警服”的人员,符合公众的期许。
除了处罚相关人员,更应该追问,这些高仿“警服”,究竟是从何处购买来的。《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影视制作单位和文艺团体因拍摄、演出需要,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的,应当报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并严格保管。可见,即便是拍戏,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都需要提前向公安机关报备批准。但如此严格的要求,却让这几名人员轻松买到,并且能如此堂而皇之在大街上为婚礼“开路”,这就不禁要追问,除了处罚相关责任人以外,为这几个人提供高仿“警服”的商家,理应得到相应的处罚。毕竟,倘若不能堵住源头,类似的情况就还有可能会继续发生。
穿高仿“警服”上路,让原本热闹的婚礼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公安机关而言,惩戒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唤醒更多人的责任意识和边界感。婚礼喜欢热闹,喜欢有排场,但这一切都必须要在恪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之下。此前,“嘎子”谢孟伟就因穿警服直播,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即便是公众人物,这样的“警服”也不是说穿就能穿。不要以为法不责众,就敢在法律边缘试探,最终只会落得“一地鸡毛”的下场。
处罚相关人员,加大宣传力度,这些只能算是治标手段。那些为消费者出售高仿“警服”的商家,以及藏在背后的生产企业,才是必须要“深挖”的源头。倘若不堵住这些源头,不为商家和生产企业立起警服不能随意生产、出售的红线,就会导致类似的情况反复出现。为此,不妨借这次机会,对相关企业与商家进行摸排,叫停这条高仿“警服”生产的流水线,避免高仿“警服”流入市场。
穿“警服”为婚礼开路,“翻车”不止因法盲。知法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随意穿着高仿“警服”,虽看起来霸气侧漏,却已经违法,受到相应的处罚不冤枉!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要知道只有特定的人员才能穿“警服”,因他们需要维护社会秩序,需要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不是为了一场婚礼去“开路”。随意穿高仿“警服”,既是违法,也是对人民警察的“侮辱”。
本期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