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的吉大70年的奋进70年后的再出发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2226006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70年的吉大70年的奋进70年后的再出发
2016-09-18 来源: 中国吉林网

  9月18日出版的《吉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吉林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的报道。同时,占用整个4版,全面报道了该校7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相关消息。报道说,9月16日,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第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分别作出批示或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出席庆祝大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出席大会并作批示,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副省长李晋修分别发表致辞和讲话。

  始建于1946年,被人们简称为吉大的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早在1960年,吉林大学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大学。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4年后,也就是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合并前的6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今天的吉林大学,无疑是一所规模大、实力强、影响深、形象好的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作为吉林省最高学府和海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可谓光环闪烁,贡献卓著。仅从承担的重要项目上看,即可掂量出分量。比如:该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著名学府,入选了“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作为“21世纪学术联盟”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吉林大学在国际上也是小有名气,其学术影响面和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相当凸显,不可小视。

  70年来,吉林大学越办越大,越办越强,其教学、科研、应用等潜力和实力不断地被挖掘,被释放,被重视和青睐。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这些已经构成现今吉林大学的绝对优势,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目前,吉林大学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这个宏伟目标迈进。

  70年来,吉林大学的成长、发展故事聆听起来,十分悦耳动听。从时间上讲,与建校380年的哈佛和拥有900多年历史的牛津、博洛尼亚大学相比,甚至与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高校相比,吉林大学可谓风华正茂、底蕴深厚;从空间上看,吉林大学没有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那样的经济优势和宜居环境,“斯是陋室”,却“谈笑有鸿儒”,也是值得点赞的具有魅力的一所大学。而70年岁月的打磨、岁月的历练、岁月的洗礼和岁月的考验,也让吉林大学更加成熟起来。在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吉林大学依靠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办学传统,支撑和引领学校一路走来,创造了不朽与辉煌,一跃跻身于最具特色大学行列。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力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新的战略布局和航程,全面树立和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吉林大学更加昂扬向上,与时俱进。比如:赋予“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校训新的内涵,给予新的诠释,既要将6校合并的新吉林大学所进行的改革实践沉淀进去,也要将吉林大学在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的进程中,必须吸纳的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教学与管理风格融合在里面,彰显出新的核心内容与时代特征。在《吉林大学章程》新鲜出炉时,该校进一步凝炼出以“求真务实、自由民主、开放兼容、隆法明德、与时俱进”为核心的新的吉林大学精神。

  70年来,吉林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历经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成绩卓著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大力支持吉林大学的改革发展。希望吉林大学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办学水平,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70年的奋进,70年后的吉林大学再出发。(薛宝生)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