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2711条文旅线路 解码万亿级旅游产业的“循环密码”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47919
【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2711条文旅线路 解码万亿级旅游产业的“循环密码”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4791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2711条文旅线路 解码万亿级旅游产业的“循环密码”
2025-05-19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近日,吉林文旅系统以“三天编制2711条线路”的雷霆速度引发关注。这场由161名文旅工作者集体攻坚的“战役”,不仅创造了国内文旅线路规划的“吉林速度”,更以“微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三维架构,勾勒出中国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图景。当其他省份还在“景点单打独斗”时,吉林已然在下一盘全域联动的文旅大棋。

  三级循环体系,破解全域旅游的“空间密码”。吉林文旅的突围之道,在于创造性构建了“县域微循环、市州中循环、东北大循环”的立体网络。县域微循环以特色村寨、非遗工坊为节点,让长白山脚下的温泉民宿与查干湖冬捕文化形成动线闭环;中循环打破行政壁垒,使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工业记忆与通化葡萄酒庄园的欧陆风情产生时空对话;大循环则激活东北区域协同,让吉林雾凇与黑龙江冰雕、辽宁滨海形成冰雪经济共同体。这种“细胞级”的线路规划,彻底颠覆了传统旅游线路“点线面”的简单串联。每个县域都成为自带造血功能的文旅细胞,通过毛细血管般的微循环线路激活沉睡资源;中循环构建起跨区域产业链,让松花江流域的漂流运动与沿江民宿形成产业闭环;大循环更将“白山黑水”的生态IP转化为东北振兴的新动能。

  万亿产业的“算法革命”,从数量裂变到质量聚变。2711条线路绝非简单叠加,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产业方程式。以“冰雪+避暑”双品牌为底数,以“22℃夏天”“冬季到吉林来玩雪”等IP为系数,通过线路组合衍生出几何级增长效应。一条“长白山森林骑行+朝鲜族辣白菜制作+温泉疗愈”的微循环线路,就能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康养价值进行乘法运算。这种创新模式正在创造新的价值公式:当查干湖冬捕线路接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中循环,产生的不是1+1=2的加法效应,而是冰雪文化、渔猎文明与都市旅游的化学反应;当吉林的边境风光与辽宁的滨海资源在大循环中交汇,东北旅游便从“单极吸引”升级为“磁场共振”。

  万亿蓝图下的产业升维,文旅经济的“吉林范式”。吉林文旅的破局之举,实质是在重构旅游产业的底层逻辑。通过线路的网格化布局,将分散的“珍珠”串成价值链:延边朝鲜族美食成为微循环的“味觉锚点”,长春汽车工业遗产变身中循环的“文化坐标”,“三江源”生态则构成大循环的“绿色基底”。这种“珍珠链”模式,使万亿产业目标有了可落地的施工图。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溢出效应:微循环线路让蛟河红叶谷的农家乐升级为精品民宿集群,中循环推动四平战役纪念馆与辽沈战役旧址形成红色旅游走廊,大循环则催生东北抗联遗址的整体保护开发。当旅游线路成为资源整合器、产业催化器、价值放大器,万亿级产业便不再是抽象目标,而是可触摸的经济现实。

  吉林文旅的这场“总攻”,表面看是线路规划的速度之战,实则是文旅产业治理能力的深度变革。它用三级循环体系破解了“资源丰富但转化不足”的行业痛点,用系统思维替代零敲碎打,用精准算法取代粗放开发。这种创新,不仅为东北振兴注入文旅动能,更在双循环格局下探索出全域旅游的“中国方案”。当2711条线路编织成网,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正在黑土地上破茧成蝶。(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