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春市朝阳区清和街道普庆社区联合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开展为期三天的“烈·火——东北抗联英雄人物专题展”主题流动宣讲活动。此次活动系吉林省博物院首次突破场馆限制,将馆藏珍贵抗联主题展板“搬”进基层社区,以沉浸式教育,为辖区居民、师生、年轻干部及党员带来一堂震撼人心的红色历史课。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肩负着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文化精粹、启迪公众智慧的重要使命。可以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免费开放率达91.46%。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多措并举下,逛博物馆也已经成为了居民日常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博物馆日渐成为彰显城市人文底蕴的文化空间。
另一方面,社区是群众共同生活空间,博物馆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堪为其生命力的源泉。客观而言,城乡社区服务内容与水平关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博物馆+社区”,既能够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又可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进而提升社区凝聚力,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事实上,做好文化进社区各项工作当然有助于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如何推动“博物馆+社区”良性发展,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吉林就做出了有益尝试。比如,此次“烈·火——东北抗联英雄人物专题展”主题流动宣讲活动就打破了博物馆与社区的空间壁垒,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使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承。在这背后就是,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长期通过“爱心宣讲走基层”等形式,深入社区、乡村、部队、企业、校园开展近千场流动展览与课堂活动。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众多的博物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烈·火——东北抗联英雄人物专题展”主题流动宣讲活动引来强烈关注也启示着我们,博物馆可以根据社区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策划不同类型的主题展览。当然,也应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发更多符合当代人口味、更利于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推而广之,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触摸历史文化遗产魅力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杨飞)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