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斑驳的墙皮、蜿蜒的管道与锈迹斑斑的抽水泵不再沉默,当昔日净水厂车间被精心分割成1930年的长春街头、歌舞餐厅与地下情报点,一部《南岭1932》正在水文化生态园上演。它不仅是剧,更是长春工业遗址“活”起来的生动宣言,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为城市文旅开辟全新赛道。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文旅产业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吉林省长春市在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大胆探索,让老厂房实现了从工业记忆到文旅新地标的华丽转身,生动展现了工业遗产与现代文旅融合的无限潜力。
在长春,工业遗址的“活化”并非孤例。“最大限度保护、最大限度尊重、最大限度塑造活力” 的原则下,南岭水厂蜕变为开放式生态公园与沉浸式剧场;长春电影制片厂让洗印车间讲述光影故事;长拖1958则将拖拉机厂轰鸣的车间改造成融合展览、书店、音乐节的青年文化磁场。这些工业躯壳的华丽转身,核心正是“在地转化”与“多维创新”的完美融合: 不仅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肌理与历史印记,更将场所记忆转化为文化叙事与沉浸体验的核心要素。老机器成为装置艺术,旧车间成为展馆,锈蚀管道成为舞台背景,历史遗存本身即是“主角”,而非装饰。
工业遗址的“活”,更深层撬动着城市文旅的动能转换。长春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深挖城市独特文化基因,以“体验”为锚点,让工业遗产从“静态展示”跃升为“动态参与”的引力场。 当游客在《南岭1932》中化身情报员,在长拖1958的音乐节中感受工业韵律,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共情的“城市心跳”。这种体验升级,不仅塑造了差异化文旅品牌,更催生了复合业态,餐饮、文创、演艺、商业在旧厂房中自然生长,形成可持续的消费链条,使工业遗产真正成为拉动就业、激活消费、促进转型的“经济新载体”。
锈迹斑斑的管道与沉寂的厂房,在长春被赋予了新生命。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长春的老厂房转型实践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们不再是城市遗忘的角落,而是会呼吸的文化地标、能造血的经济引擎。长春的探索证明:工业遗产的“活”,本质在于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记忆,以创新之胆重构空间价值。当冰冷的钢铁被注入人文的温度,当沉寂的遗址被赋予时代的脉动,那些承载着城市荣光的工业丰碑,便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超越时光的璀璨光芒,这既是文旅创新的长春答案,更是无数工业城市可循的复兴密码。(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