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20时,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联合摄制的《非遗里的中国》吉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主持人龙洋同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歌手、演员张含韵一起,探访吉林非遗技艺,踏着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鼓点,追寻长白山采参人的足迹,置身烟火升腾的吉菜灶台,感受铁花飞溅的匠人工坊,解码吉林非遗。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吉林地处东北中心区域,是国家“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历史文化根脉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吉林有5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3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有两项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吉林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生动见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其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吉林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也是亮点纷呈。比如,2024年,吉林认定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3人,建立非遗工坊51个,举办非遗市集14场。吉林还在创新上做文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比如,通过挖掘特色非遗美食资源,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将朝鲜族米糕、米酒等“搬”进景区,把美食文化场景化、制作技艺体验化,多角度展现传统美食“烟火气”。
植根群众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具生机活力。比如,吉林市就注重突出社会化参与,当前“非遗进校园”已常态化,朝鲜族尤茨、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等30余个非遗项目纳入7所大中专院校及5所中小学课程体系,年均授课318课时,覆盖学生5200余人次。可以肯定,开发更多符合当代人口味、更利于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将成为短视频、直播平台上非遗文化传承、传播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白山松水间,非遗永流传。总体而言,传统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近现代的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影视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吉林独有的文化体系。从长白山的林海到查干湖的冰面,从农乐舞的鼓点到阿里郎的歌声,吉林非遗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东北人民“敬天惜物、兼容并蓄”的生存智慧。诸如绳编、秋梨沟柳编、梨树辽河农民画、关东内画等等,就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赓续传承中,吉林正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着更大贡献。(杨飞)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