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下,鸭绿江畔,一条穿越千年的“北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生。从渤海国使臣携人参、貂皮远赴长安,到今日中欧班列呼啸西行、万良人参市场货通全球,吉林以白山市为支点,撬动全省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在“一带一路”北向开放窗口的定位下,吉林正以历史厚度、产业深度、创新锐度,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谈到丝绸之路,以古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曲折西行成为亚欧大陆文明交汇之路的陆上丝绸之路,可谓众所周知。然而,从长安等地东行,还有一条“北丝绸之路”恐怕鲜为人知。这条丝路,陆路与水路兼具,直抵东北亚深处,因此也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它不仅是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
积极构建开放通道,促进“北丝绸之路”现代重生。吉林的开放基因深植于历史,如今,吉林坚持改革和开放相促进,打造“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将历史优势转化为开放动能。长春兴隆铁路口岸作为全国最大内陆口岸,“长满欧”班列贯通15国,单程14天比海运节省20余天,货值超280亿元。同时,积极寻求陆海空联动,推进构建国际大通道,为吉林发展开放型经济奠定基础。
白山市特色产业国际化,可谓吉林开放型经济的“样板间”。作为“北丝绸之路”核心节点,白山以“小特产”撬动“大开放”,为全省提供发展范式。人参产业,从“论斤卖原料”到“论克卖科技”。全球60%人参产自吉林,白山占绝对权重。万良市场年交易额超50亿元,成为全球人参“心脏”,以“7+3”产业体系推动跃升。科技赋能开发人参肽、皂苷RG3等600余种精深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十倍;白山市构建人参大数据平台,中参集团推动数字人参上市,数字贸易打通“无形走廊”,跨境电商对俄出口额增长24.4%,实现“线下通道+线上丝路”双轮驱动。人参,正从白山特产变身国际大IP。“冰雪+生态”,绿色开放的新名片。依托“22℃夏天”和“粉雪王国”优势,白山发展避暑经济与冰雪产业。延伸产业链,反季山野菜年产值300万元,48小时冷链直达全国餐桌,众多乡村名品通过电商出海,带动村民就业。
新质生产力驱动振兴突破,挖掘全省开放型经济的潜力。吉林的开放非限于贸易,更以创新重塑产业生态。以智造升级,夯实开放根基。一汽红旗工厂每5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车,中车长客氢能列车时速突破160公里,吉林化纤碳纤维打破国际垄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12.3%。绿色能源,赋能开放可持续。“陆上风光三峡”工程风光装机超2100万千瓦,氢能车辆免高速费,“绿电+绿氢”模式引领零碳贸易。区域协作,扩大开放腹地。联动长春新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打造“东北亚媒体合作联盟”等人文平台。
以历史之光,照振兴之路。从千年古道到“一带一路”北向窗口,吉林的开放型经济正在呈现跨越态势。面向未来,吉林将进一步贯通“文化-产业-数字”三维链条,强化人参、冰雪等IP的国际叙事能力,推动碳纤维、卫星等“吉林智造”借船出海,建设东北亚数字贸易中心,以更大更新的作为书写开放引领全面振兴的“吉林答卷”。(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