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间,生态“含绿量”正激荡着发展“含金量”的澎湃回响。吉林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置于关键位置,这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再升华,更是资源禀赋与时代使命的深度契合。
吉林“生态+”的画卷,正在黑土地上以最富生机的笔触展开。近年来,吉林省忠实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探索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全省上下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的生动故事不断演绎。通化蓝莓基地里,秸秆覆盖的“保护衣”锁住水土,更锁住增收希望,“有机肥+绿肥”技术让土壤焕发新生,一条“蓝莓种植+有机肥生产”的循环产业链,使哈泥河水源保护区从资源型经济跃向生态效益型经济,年产值近亿元,生动诠释着水保护与产业兴的共赢密码。白山抚松则依托“中国人参之乡”的丰厚底蕴,在生态保护修复的坚实基础上,精心培育以人参为核心的医药健康产业,让林下参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秸秆不再是田间负担,沃土涵养出更丰沛价值。当生态智慧融入耕作血脉,吉林农业便从“靠天吃饭”迈向“向绿而生”的新纪元。
在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中,吉林同样以“生态+”为笔奋力书写着绿色答卷。今年前5月,吉林省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335.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1%。该省把“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重点专项工作,利用好吉林西部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加快推动新能源示范项目投产达效,延长氢基绿能全产业链,推动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白城“陆上风光三峡”的崛起,是吉林绿色能源探索的生动缩影。乐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提前竣工投运,为松辽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注入强劲动能。更值得深思的是白山市鼎运新能源的转型:从传统“挖煤卖资源”的粗放模式,蝶变为“热能高效利用—煤气深加工—化工产品循环回收”的绿色循环体系,将“黑煤块”转化为“绿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低碳转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这深刻昭示:生态绝非能源发展的桎梏,而是能源革命的崭新起点。
当长白山的纯净空气被游客盛赞为“洗肺”体验,我们看到的远不止旅游业的蓬勃。“生态+旅游”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颜值经济”。森林覆盖率高达85.97%的长白山,通过持续加大生态投入、实行严格生态准入,使蓝天白云成为常态。野生东北虎时隔30年重现,中华秋沙鸭种群扩大,珍稀植物群落加速恢复……这些无声胜有声的生态成就,是长白山“大保护”格局最动人的注脚。长白山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黄金法则:唯有让生态“活”起来、价值“显”出来,使绿水青山与旅游、康养、碳汇等多元价值深度融合,生态投入方能转化为持久资产,最终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和谐共生。
“以绿生金”非朝夕之功,其核心精髓恰在“+”字破题。从秸秆覆盖沃土到煤块焕发绿能,从虎啸山林重现到雪山负氧醉人,吉林正以务实行动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绝非难以逾越的鸿沟。只要以生态优势为基,以创新融合为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白山松水间的“颜值”与“价值”交响,必将为新时代的吉林发展注入永恒活力。(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