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
半年来,吉林用积极的行动和有效的作为交出了精彩的答卷。从浙江游客汪圆在龙嘉机场便捷穿梭于长春与吉林市的惊喜体验,到四平汽车零部件企业与中国一汽“两小时供应链”的紧密协同,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白山松水间徐徐展开。吉林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战略支点,奏响了产业协同、文化相融、活力奔涌的崭新乐章,其发展路径揭示出区域振兴的深层智慧。
吉林的实践,深刻印证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通”。龙嘉机场与高铁站的无缝衔接,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加速推进,构建起“一小时通勤圈”的清晰轮廓。这种“硬联通”绝非仅为缩短地理距离,更是将吉林省的区位优势精准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核心桥梁。中欧班列开行量大幅跃升与“借港出海”物流通道的畅通,则标志着吉林正以开放之姿积极融入更广阔的东北乃至全球发展格局。交通脉络的打通,正是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催生区域协同动能的坚实骨架。
更令人瞩目的,是吉林在产业布局上“聚链成群”的协同智慧。从“长春国际汽车城”概念的落地生根,到长春引领,四平、辽源等地配套集群的协同发力,吉林汽车产业产值突破4600亿元……这背后是“串点成链、聚链成势”的系统谋略。长春先进制造业与吉林化工、辽源冶金、四平装备制造等城市优势产业相互支撑,形成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雁阵模式”。从中国一汽54秒下线一辆汽车的高效总装车间,到100公里外四平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响应,这种协同产生的“乘法效应”,使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几何级提升。
区域协调的深层目标,终究指向人的幸福与尊严。吉林在“宜居宜业生活圈”的构建上同样充满温度:长春新民大街“拆围透绿”后的文化新生,松花湖度假区吸引长春等周边城市超七成游客的夏日盛景,是文旅资源互补式发展释放的民生红利。伊通河上下游同管共治,变“母亲河”为共享的“生态绿廊”;“长吉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破解异地办事难题,更是将服务共享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核心要义。区域协调发展成果最终由人民共享的核心理念,在此得到生动诠释。
交通互联、产业协同、服务共享,吉林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展现出的协调智慧,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融合发展格局”重要指示的生动践行。这种以“通”破壁、以“聚”提效、以“人”为本的系统性实践,既为吉林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更成为东北地区协同联动的宝贵启示。
当都市圈协奏曲在协同联动中越发和谐悠扬,白山松水间奔涌的活力便是东北全面振兴最激昂的前奏。(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