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的“好收成”稳稳变“好收入”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69504
【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的“好收成”稳稳变“好收入”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6950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吉林的“好收成”稳稳变“好收入”
2025-08-1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秋意渐浓,稻浪翻金,丰收的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值此美好时节,2025年“金秋消费季”将于9月—11月组织开展。这场由国家多部门联合发起的消费盛宴,不仅承载着城乡共享丰收喜悦的愿景,更肩负着将田间地头“好收成”转化为农民口袋里“好收入”的关键使命。

  丰收的喜悦,需要市场的有力承接。吉林正以一场场深刻的价值转化实践作答,其核心要义,在于打通“产供销”全链条,让黑土地上的“土疙瘩”真正蜕变为市场的“金疙瘩”。据报道,8月14日下午,以“政府搭台、企业直供、达人带货”为核心模式的全省优质农产品与头部电商达人的选品会在长春农博园即将开启,通过筛选优质农产品、搭建电商供应链,推动吉林特色农产品从“线下展销”向“线上爆款”转型,为农博会注入数字经济新动能。

  “特”字为根,筑牢转化基石。吉林农特产品的崛起,首重“特”字真经。长白山的“软黄金”人参、延边的“活体抵押物”黄牛、通榆的小米……这些“国字号”名特优新农产品,无一不是吉林独特生态禀赋的结晶。正如农科专家所揭示,长白山昼夜温差、深厚腐殖土与无污染环境构成“不可复制的三角支撑”。然而,生态家底只是起点,资源沃土不等于市场高地。吉林人的清醒在于:好资源必须擦亮为“好品牌”,方能叩开价值之门。

  “牌”字开路,赋能价值跃升。品牌是吉林农特产品“小身板”玩转“大舞台”的金钥匙。从2002年“长白山人参”首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到“吉致吉品”省级公共品牌整合全省资源,品牌化战略为分散特产聚合成势。“长白山人参”品牌价值逾206亿元、“吉字号”七大区域品牌矩阵成型,背后是四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体系的坚实支撑。政策协同如同春雨,持续滋养品牌森林:延边“活牛抵押贷款”由试点到省级统筹,终成破解融资难的全国经验;《吉林省人参产业条例》修订、全链条重构冲刺3000亿产业目标,更彰显制度护航品牌增值的魄力。品牌这把灵巧剪刀,正剪掉“土味”粗朴外衣,让土地价值在溢价中重焕光芒。

  “链”字贯通,拓展价值空间。好产品与好收入之间,需要高效“链”接。在“金秋消费季”等平台助力下,吉林农特产正突破地域限制,飞入寻常百姓家:蓝莓果汁佐餐、鹿肉即食片伴游、人参咖啡热销直播间……“老食材”以新形态融入多元消费场景。追溯体系与标准化生产为价值腾飞插上科技之翼:梅河口特产店中,松子包装上的溯源二维码构建起可量化的“数字信任”;全链条质控体系推动特产原料向深加工产品矩阵华丽转身。从线下城市体验店到线上冷链直达、直播间“云现场”,全渠道布局让黑土地的馈赠精准触达市场,使品牌溢价最终化作流入农民口袋的“真金白银”。

  吉林的实践深刻揭示:“好收成”向“好收入”的转化,绝非靠天吃饭的被动等待,而是一场围绕“特、牌、链”三把钥匙展开的主动炼金术。当生态根基、品质内核与品牌势能、流通效率深度耦合,当政策甘霖、科技活水持续滋养产业沃土,黑土地的丰饶才能最终化为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好收入”,这既是吉林大地丰收的深层喜悦,更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坚实足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