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7月,长白山脚下,山峦叠翠,溪流淙淙,孕育着一方水土的灵秀与传奇。海拔1100米!千亩长白山松杉灵芝种植基地,隐匿于莽莽林海之中。被人们称为“蘑菇院士”的李玉院士俯下身,轻轻拨开红松针叶,一株株成熟的灵芝“仙草”,在氤氲的水汽中探出了身子,散发出淡淡的木质香气。
这俯身轻触的姿态里,藏着知识分子最动人的赤诚。当多数人在实验室里追逐分子结构时,他却把论文写在长白山的腐殖土上。在蛟河市黄松甸镇的冷凉山区,曾让土豆冻烂在地里、让甜菜蔫成枯叶的高寒气候,如今成了黑木耳的温床。镇上的晾架上总晒着黑缎子似的菌朵,95%的农户家门口堆着菌棒,连孩童都能说出 “段木栽培” 的门道。是他带着团队在雪地里蹲守记录菌丝生长数据,把失败了十八次的培育方案改写得泛黄,才让这株小菌菇撑起了全镇的生计。
知识走出象牙塔时,能点亮比实验室灯光更辽阔的夜空。李玉院士提出的“三物融合”理念,在长白县的红松林里长出了奇妙的共生图景:松针落下滋养菌丝,灵芝呼吸为松树固氮,智能大棚里的废菌棒还能回田当肥料。建档立卡户王大姐算起账来眼睛发亮:“以前上山捡蘑菇换钢镚,现在棚里的玉木耳一茬能多挣8000块!” 这“点绿成金”的魔法,实则是让经济账本与生态账本达成了和解,当菌物在生态链里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绿水青山自然能长出金山银山。
菌物苔花小,“蘑”力朗乾坤。李玉院士曾表示“把菌菇事业纳入生命周期并为之奋斗终身”,重若千钧的誓言已融入青山绿水。从“南菇北移”到“北耳南扩”,从命名中国第一个黏菌新种到建成国家首个“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体系,菌物标本馆中十万余份标本,无声诉说着一个学科如何从孤灯下的微弱星火,终成燎原之势。这既是对菌物微小生命的无限敬畏,亦是对人类与自然共生宏大生命的虔诚守护。院士的脚步,踏出的是中国菌物学从无到有的坚韧轨迹。这每一步丈量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一个民族在科学无人区中探索的勇气与尊严。他以最质朴的方式启示我们:真正的科技创新,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智慧,更需要俯身大地的谦卑;真正的生态智慧,是让草木呼吸与人间烟火在文明的尺度下和谐共振。
承前启后,乡村焕发新“蘑”力。如今,长白山的菌棚里多了些年轻面孔,李玉院士培养的百余名硕博研究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长为菌物产业的领军人才或骨干力量。菌物产业人才接力创新,已然成为长白山一道厚重的人文风景,正以“深耕”最终让“点绿成金”的生态经济学超越狭隘的物质转化,升华为一种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哲学实践。这些接续奋斗的身影,让“蘑”力不仅生长在山林间,更成为吉林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当科技扎根大地,当生态照进民生,微小的菌物也能朗照乾坤。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