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在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了一篇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普通高中新教材《思想政治》和《历史》中出现黄大年的身影。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人们不禁思考,这两位来自吉林的科学家为何会被选入课本?
教材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对于一些人物要进入教材慎之又慎。此次将南仁东、黄大年两位科学巨匠纳入教材之中,绝非寻常的课程增补。这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精神播种,将两位科学巨匠的人格化作滋养未来的精神甘露,在千万青少年的心田深处埋下理想火种。
南仁东的“追星”传奇,恰是一部壮阔的民族精神史诗。为给“中国天眼”寻一方理想洼地,他怀抱卫星图踏遍西南莽莽群山,山洪中靠救心丸撑回垭口;为攻克毫米级精度索网,他经历近百次失败终造世界唯一;肺癌晚期仍挣扎返回工地,以沙哑之声吐露肺腑:“‘中国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语文课本中那颗被命名的“南仁东星”,正是他以22载生命光热铸就的精神坐标。它无声诉说着一代人勇攀高峰、甘为基石的科学担当,将“胸怀祖国”的宏大叙事化为可触可感的人格光芒。
黄大年地质宫507室那扇长明的窗,则是一盏永不熄灭的师者心灯。他放弃海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赤子情怀点燃科研火把。这灯火照见了“拼命黄郎”的忘我身姿:病床上埋着针管仍为学生讲题,肿胀的手紧握笔杆;更照亮了他作为“擎灯者”的育人智慧:他鼓励迷茫的周文月从航磁补偿切入科研,助力她飞向剑桥又归国报效;他洞察每位学生的天赋,或资助考取无人机证,或亲手指导编程。这灯火最终凝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烙印,如今已燎原为4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让师道匠心在神州大地薪火相传。
教材中这两颗“星辰”的嵌入,是一场价值的播种。语文课本以叙事之笔勾勒人格丰碑,思政与历史教材则以思想之镜映照精神谱系。多维课程协同发力,让科学家精神突破抽象说教,化为可亲可敬的生命样本。当少年们读到南仁东“找不到洼地死不瞑目”的誓言,当青年们感受黄大年病榻授课的体温,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契约悄然缔结:原来爱国不是飘渺口号,而是洼地中的跋涉、病床上的坚守;创新亦非虚幻概念,是百次失败后的突围、交叉学科中的勇闯。
教材改革对理想的播种,终将在未来结出改变现实的果实。当南仁东的“天眼精神”与黄大年的“地质宫灯火”渗入教育血脉,我们期待的不仅是更多乔中坤、周文月式的后继者,更是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重塑,让“小我”融入“大我”成为青春的本能,让服务人民、敢为人先化作生命的底色。 今日课本中的星光,必将在代代青少年心中照亮奋斗报国的理想星河。(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