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领导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耐心倾听、问需问计,切忌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搞‘规划’、找不熟悉情况的专家编‘规划’。”8月15日,吉林省委书记黄强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拓宽征求意见渠道时,提出明确要求。并强调,真正做到规划由人民参与、规划为人民负责、规划执行受人民监督。
当宏伟蓝图从纸面走向现实,何为最坚实的支撑?“切忌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搞‘规划’、找不熟悉情况的专家编‘规划’”,如同一记警钟,击中了规划编制工作中某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要害。这并非否定专家在编制规划中的作用,而是强调做规划不能脱离实际,实质上是要求将务实作风贯穿规划编制始终。这不仅为规划编制定调,更是一剂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疴的良方。
某些专家编制的规划看起来“高大上”,实则可能埋下深重隐患。找不熟悉情况的专家编规划,先天缺陷就是对现实运行缺少真切感知,因而其笔下蓝图无论逻辑多么严密,辞藻如何华丽,都不过是远离土壤的“无根浮萍”。规划一旦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这片“沃土”,注定在现实的土壤中枯萎凋零。
这种“悬空式”规划之害,首在遮蔽真实需求。基层的烟火气、生产一线的实际痛点、百姓日常的“急难愁盼”,远非办公室里的理论模型所能精准捕捉。依赖不熟悉情况的专家闭门造车,如同在密室里拼凑蓝图,极易忽略那些沉默但关键的声音,特别是宝贵的“群众负反馈”。当规划无法精准回应现实最迫切的呼唤,其价值自然大打折扣,甚至成为空中楼阁。其次,“悬空式”规划侵蚀政府公信力。规划若被群众视为脱离实际、难以落地的“纸上风景”,其权威性必将严重受损。群众参与感、获得感无从谈起,规划编制过程本身便可能沦为一场脱离群众的“独角戏”。长此以往,公众对规划的信心和政府的信任都将被消磨。
强调规划“由人民参与、为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为根治“悬空式”规划指明了方向。在3月31日主持召开的吉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第一次专题会议上,黄强提出两个目标:强力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明确提出“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规划编制原则。在5月29日主持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上,黄强明确“三个坚持”:坚持制定规划为了人民,科学布局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坚持制定规划依靠人民,充分吸收群众智慧、基层经验,让“党和政府要干的”与“老百姓心里盼的”紧密对接、同频共振;坚持规划实施靠人民监督,通过立法保障规划严肃性、权威性,杜绝以规划之名破坏规划。在6月3日召开的吉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第二次专题会议上,又提出了“十个聚焦”,并先后赴松原、通化、延边及白城四地调研,听取地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对吉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均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
这种务实作风,在高频部署《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上体现尤为突出。3月15日、4月15日、4月16日、4月18日,黄强分别到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辽源市,就规划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等问题进行调研,对相关问题进行部署。在调研中多次指出,不“摊大饼”、不“翻烧饼”、不搞“鬼城”,从根本上避免“大城市病”。
可见,规划的生命力,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扎根于最深厚的实践土壤。这要求各地在编制规划上,要走出“空调房”,深扎“烟火气”。唯有俯身倾听最基层的呼声,将“问需问计”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市井巷陌,规划才能触及经济社会运行的深层脉动,确保其根基牢固。要力戒“花架子”,构建“真闭环”。规划的生命在于执行。必须坚决摒弃“重形式、轻落实”的顽疾,从目标设定到路径选择,再到资源配置和效果评估,构建可追踪、可问责的完整闭环,确保规划蓝图最终转化为惠及人民的发展实景。要用好“指南针”,掌握“金钥匙”。务实不等于蛮干,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以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科学方法,在纷繁复杂中把握规律,在众声喧哗中凝聚共识。
编制“十五五”规划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工程。规划的权威并非看专家头衔的光环,而源于其深深植根于人民意愿与现实土壤的生命力。当“拍脑袋”让位于“俯下身”,当“办公室构想”转变为“大地上的答案”,“十五五”规划才能真正承载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记“切忌找不熟悉情况的专家编规划”的忠告,让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一场人民参与、人民负责、人民监督的伟大实践,宏伟蓝图才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