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通道”赋能“吉林速度”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982819
“黄金通道”赋能“吉林速度”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侯薇 398281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黄金通道”赋能“吉林速度”
2025-09-2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2025年9月,中国东北大地迎来交通史上的里程碑时刻——沈阳至长白山高铁(沈白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全长约43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如一条银色巨龙,穿越辽东与吉东南的崇山峻岭,将沈阳至长白山的旅行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

  “以往需要二三天才能完成的行程,如今7小时内轻松实现”,沈白高铁试乘记者在体验一日“三城记”后发出如此感慨。这条钢铁巨龙贯穿吉林、辽宁两省,让“双城生活”成为东北人的日常选项。

  这不仅是一次速度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重塑吉林交通格局、终结区域发展“孤岛”状态的战略突围。这条铁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打破地理阻隔、重组区域时空的发展纽带,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沈白高铁的贯通,标志着吉林省全面迈入“高铁时代”,一张崭新的“吉林高铁名片”正向世界徐徐展开。

  终结不通高铁历史,重构区域交通网络。在沈白高铁开通前,吉林省东南部的通化、白山长期处于全国高铁网的“末梢”甚至“盲区”。尽管哈大、长珲高铁已构建起吉林“一横一纵”的主骨架,但辽东山区的复杂地质与高昂建设成本,使高铁延伸的步伐一度受阻。沈白高铁的建成,彻底终结了白山市不通高铁的历史,它与既有的哈大高铁、长珲高铁、京哈高铁等线路高效衔接,将长白山这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纳入全国“4小时高铁圈”。这不仅是时间的压缩,更是空间的重构——它将吉林东南部从交通“洼地”转变为连接东北亚经济圈与关内市场的“枢纽节点”。

  从“旅长游短”到“快旅慢游”,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过去,受限于“旅长游短”(旅途时间长,游玩时间短)的困境,长白山旅游旺季常现“井喷”,淡季则门可罗雀,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消费链条。沈白高铁的开通,实现了“快旅慢游”的质变。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联动。通化、白山等老工业基地有望借力高铁,承接长春、沈阳的产业外溢,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长白山区域则可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发展冰雪经济、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打造“吉林高铁名片”,引领东北振兴新叙事。如果说哈大高铁展现了吉林的“工业筋骨”,长珲高铁凸显了其“生态绿肺”,那么沈白高铁则为吉林增添了一张极具辨识度的“冰雪名片”和“开放名片”。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线,更是精神层面的“信心线”——向世界宣告:吉林,这个曾被贴上“老工业基地转型困境”标签的省份,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魄力,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其实,这张“吉林高铁名片”的内涵远超交通本身。它代表着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精神——线路直插长白山腹地,地形起伏剧烈,断层、溶洞等复杂地质遍布其间,77%以上的桥隧比更意味着近八成线路要在桥梁与隧道中延伸,相当于在山川之间“穿针引线”。更严苛的是双重考验的叠加:既要与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博弈,攻克地基防冻胀、混凝土养护等技术难关;又要在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穿行,实现工程推进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它也预示着一种“交通先行、产业跟进”的发展逻辑——高铁的“流量”终将转化为经济的“留量”,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轨道上的吉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未来。这条“黄金通道”,不仅是一条通往雪域仙境的“天路”,更是吉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当“吉林有高铁直达长白山”成为全国游客的共识,当“高铁+旅游”“高铁+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常态,这张以速度与激情书写的“吉林高铁名片”,必将闪耀在新时代的版图之上,为书写东北振兴的宏大叙事,贡献吉林智慧与吉林力量。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