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总编辑栾哲等:“融”频共振 彰显主流价值担当 媒体言论-长白时评 侯薇 3976249
吉林日报总编辑栾哲等:“融”频共振 彰显主流价值担当 媒体言论-长白时评 侯薇 397624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吉林日报总编辑栾哲等:“融”频共振 彰显主流价值担当
2025-09-04 来源: 新闻战线

  摘要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地方党报如何彰显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传播价值,成为当下的关键命题。本文以吉林日报记者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为例,剖析深入调查研究和深度融合发展成果转化为重大主题宣传效能的经验与收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新闻记者多做调查研究,才能提高工作本领,新闻媒体多做调研报道,才能涌现大批高质量、正能量、大流量的新闻产品。“活力中国调研行”吉林省主题采访活动既是一次基层调研之行,也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聚焦吉林活力的“融”频共振。在为期7天的采访中,央媒和吉林日报等本地媒体的110余名记者分赴吉林各地,全程联动,深度协作,围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主题,形成融合传播声势,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精品力作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彰显了主流媒体在系统性变革中,将深入调查研究和深度融合发展成果转化为重大主题宣传效能的使命担当。

  以深入调研为基石,扎到基层“捞活鱼”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纵观本次采访报道,记者们走进基层,摒弃了“悬浮式”的浅层扫描,把调研作为选题立项、采集素材、报道发声的基石,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近距离洞察个人命运、产业跃升、区域变革与东北振兴发展洪流交织演绎的生动故事。

图1.webp.jpg

吉林日报头版开设“活力中国调研行”专栏

  这种深入调研采访走出了“曲高和寡”的无奈,突破了“老生常谈”的窠臼。在技术迅猛发展和传播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不少媒体陷入稿件丰富而注意力稀缺的境地,其重要原因是许多报道不接地气、浮于表面,有些时候传统“综述体”占据上风,“材料记者”一夜之间炮制所谓万字雄文,看似洋洋洒洒,实则读者寥寥。“活力中国调研行”以记者在新闻现场沉浸式感知为前提,以调查研究为抓手,解析活力背后的发展密码。在东北振兴的关键节点上,长春如何以都市圈为支点谋划破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科技如何赋能“黑土粮仓”? 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如何带动乡村振兴,实现“一通百通”?吉林日报记者与各家同行一道,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梳理采访提纲,在一线调研采访中打开一个个问号,不断穿透表层,延伸新闻触角,收获读者点赞。

  这种深入调研采访既用“显微镜”放大看,也用“望远镜”朝远看,在鲜活报道中赋予题材以新意。怎样把活力写活,让作品吸睛、耐读,是吉林日报记者采访时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也是复盘参与此次活动时的共鸣点。大家坚持小切口、大纵深,在“深扎”中获取一手素材、鲜活细节,融入真情实感,为“活化”叙事奠定了坚实根基,也使得看似“老”的题材具备了被重新编码转译的多种可能。记者们所到之处,有长春老旧社区改造现场,在那里倾听居民心声诉求;有红旗繁荣厂区,在那里仿若踏入未来汽车制造世界,见证每54秒就有一辆汽车下线;有中车长客生产车间,在那里感受智能动车组、氢能源市域列车的魅力;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那里了解激光补光等新技术将助力实现各种作物年育苗1亿株以上;有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那里感受新颖的养生、日用产品正让人参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记者采写、表达并带给读者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和扑面而来的冲击力。在构思一组避暑经济的报道时,记者们并未局限于描绘热闹场景,而是积极寻找新视角,诞生了诸如“滑雪场的夏天”等独特切入点,生动展现吉林通过文旅融合破解季节性经营难题。由此产生的《活力奔涌山野间——在北纬42度邂逅“雪味”夏天》《高温催热“清凉经济”》等系列报道,见人见事见精神,让报道动起来、活起来、有价值起来。

  以行进报道为样态,处理好“三对关系” 

  新闻传播价值作为复合价值,不是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媒介生态演进中对内容品质与传播品质的优化平衡,其本质是数字时代对好新闻标准的重新校准——既要有专业内核的坚守,也要有高效触达的智慧。吉林日报记者在参与本次主题采访活动中切实感受到,“活力中国调研行”基于新闻传播价值判断,科学预判传播潜力,用行进式报道方式强化了话题共鸣度、多平台适配性。从策划到采访到编发,全程把控好点与面、行与思、快与慢“三对关系”,尊重传播规律,形成了主题采访信息影响力的完整链条。这“三对关系”相辅相成,统一于全媒体传播体系所支撑的价值表达之中。

  一是点面结合,由点及面,访一域解码全局。记者们在各个采访点位上采集有价值的信息,而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发展、看整体、看活力。采访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地,到吉林化纤、一汽红旗等标志性点位“深蹲”,在行进中牵引着受众的视野从“一座城”扩展到“一个圈”——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也不是单一的产业升级,而是通过产业分工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旅资源圈层整合及生态空间优化,打造“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协同生态、系统工程。行走于城乡的报道更聚焦民生幸福指数。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脱贫乡村,记者深入家庭作坊、民宿餐馆,挖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土味”智慧。当点上的新闻传播价值被深度挖掘后,受众已然感知到,一个个发展缩影折射的是吉林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正在奋力描绘“金色吉林”物阜民丰、“银色吉林”独具魅力、“红色吉林”血脉相传、“蓝色吉林”开拓进取、“绿色吉林”生机勃勃的五彩缤纷振兴蓝图。

  二是行思结合,行中思、思中行,由表及里地讲述黑土地上的追梦故事。围绕“冰雪丝路”“陆上风光三峡”等重大战略项目,本次采访设计了“沿路行”“溯源行”等主题路线,沿着“长珲欧”班列轨迹,从长春兴隆铁路口岸出发,一路采访物流企业、边境口岸、外贸商户,探访产业经济带上的鲜活脉动。围绕乡村振兴,记者深入“最美边境公路”G331吉林段,选取216个边境村代表,思考乡村游的前世今生,到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看城市辐射怎样带动田园综合体、主题游乐园项目,唤醒沉睡的资源。从省会到边境,记者行走下来,在思辨中做好背景梳理、原因剖析、趋势展望,思考的答案也愈发清晰。这种“沾着泥土”的行走、“带着露珠”的思考,有助于记者把零散的情况和认识集聚起来,提炼出规律性认识,确保报道的话题热度与权威性。

  三是快慢结合,在端网速度和报纸深度的差异化叙事中打通融合传播“任督二脉”。一方面,运用场景化、可视化等新媒体方式,利用微博、短视频等平台,迅速发布调研见闻、精彩瞬间、关键数据,将深度内容轻量化呈现;另一方面,放大纸媒深度优势,对“快”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快”为“慢”引流预热,“慢”为“快”沉淀升华的多元传播效应。依托行进式报道构建的“在场感”,吉林日报记者第一时间以“调研日记”“行进Vlog”“直播探访”等形式,进行快速响应和轻量化生产。后方编辑也为前方记者预留了“慢”空间,编发具有思想穿透力和价值厚度的“拳头”产品。比如,在讲述吉林发展海洋经济成效故事时,《从深海到餐桌:帝王蟹“极速之旅”》等视频,就是记者在现场利用手机快速拍摄剪辑发布的产品。记者沉淀后又写了全方位聚焦区位优势、物流优势、产业优势的长篇述评报道。这种让传播广覆盖、深渗透的叙事逻辑重构有效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延长了传播的生命周期。

  以系统性变革为引擎,提升主流媒体“声量”

  新闻产品“现象级”传播的爆发力,在于视角之新、语言之新、连接之新,更在于传播渠道之新。本次“活力中国调研行”吉林省主题采访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有强大的矩阵式传播平台加持。既有央地媒体纵向协同,又有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介的横向融合,既有媒体官方平台的权威发声,又有自媒体力量的温暖补充。这种“全”域联动“融”频共振的创新实践,超越了“有多少家报道了、有多少平台发布了”的简单渠道统计,以媒介声量裂变与效能跃升呈现出强大传播势能。

图2.webp.jpg

吉林日报探秘全球最快高铁诞生地的报道

  一是得益于四级媒体协力合作,省级党报发挥上联央媒、下接市县融媒的枢纽作用。吉林日报积极对接中央媒体和相关市县融媒体中心,建立了选题会商、资源共享、联合采编、同步发布的深度协作机制。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报道为例。吉林日报曾深度聚焦这一议题,5月初还连续3天在一版推出报道,探析“城—圈—群”的梯度演进。“活力中国调研行”开展后,在央地记者的联合行动与交流碰撞中,报道视角进一步延展,镜头进一步拉长,由观察“一个都市圈”内部各节点城市如何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而探讨“一个省”如何从都市圈建设上发力,促进振兴发展,思考其模式的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这种递进式观察与叙事,将吉林实践置于东北振兴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审视,揭示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破局密钥——以城市群协同打破行政壁垒,以产业融合重构区域竞争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这一过程中,媒体全域全程联动模式在拓展报道格局、深化主题内涵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得益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吉林日报不断强筋健骨,有了“金刚钻”,能担“瓷器活”。近年来,吉林日报按照党中央部署在加紧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结合报社实际,就解决全媒体不“全”、生产流程不“通”、媒体融合不“融”等问题持续进行改革,着力破解工作机制不健全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难题。今年聚焦组织管理架构、传播平台建设、优质内容生产、先进技术支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任务,在采编序列实施更加彻底的“一支队伍多个平台”策略,采编部门转型为频道或参照频道进行管理,采编人员集中转战互联网生产内容。强化有党媒党端优势的重大主题报道、基层一线新闻、评论言论产品,推广吉林日报“四季歌”内容品牌,社领导、频道总监带头改文风、到基层、“抓活鱼”,推出“彩练观察+”“蹲点笔记”“吉时平”“吉游记”等栏目,常态化开设市州新闻专版。与人民日报地方专栏及评论栏目互动,与光明日报头题联动,与农民日报共同关注农业大省发展,吉林日报新媒体平台上“高质量、正能量、大流量”作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两微一抖”官方账号转发。一步步构建起的“融”频共振传播生态正持续释放长尾效应。

  三是得益于全媒体多兵种人才队伍建设,一批融媒轻骑兵在主题采访和重大活动中冲得上、打得赢。吉林日报致力于建设学习型团队,搭设人才成长“快车道”,面向全员开展月度短视频大赛,鼓励采编人员拓宽知识边界,争做有主流媒体底色、有舆论场声量的吉报新闻网红。60多名青年记者编辑组成了“吉报融媒青年突击队”,孵化出“翠花走千村”“经济悦观察”等细分市场、精准传播的垂类IP。吉林日报的年轻人在此次采访报道中珍视向媒体同行学习的宝贵机会,也把日常积累应用到工作中。“翠花走千村”的记者化身“翠花导游”,与农民同吃同住,记录“梨树模式”的生态效益转化,推介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经济悦观察”记者“身”入之处既有老牌企业、大型公司,也有中小微企业,在一线记录“大国重器”背后真实的工匠群像,写就民营经济成长记。经过历练的记者们将把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的经验与收获延伸至未来业务实践中,成为“文章高手”“视频能手”和善于开展数据分析、产品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栾哲系吉林日报总编辑,王奎龙系该报副总编辑)

来源:新闻战线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