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赵光远研究员所著《黑土粮仓——人、粮、地关系新探》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回顾了黑土地上的人、粮、地关系的演进过程,总结了大历史观下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人、粮、地关系的未来趋势并进行了政策思考。客观地说,本书中基于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基于未来导向的相关结论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把人作为最核心力量、把人粮地共同体作为最关键组织形式的有关思考,这不仅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具有意义,对于我国的城乡深度融合以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有一定作用。当前,我国处于“十五五”规划编制的特定时期,处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时期。结合这一背景,就《黑土粮仓——人、粮、地关系新探》相关内容,笔者想超越“黑土粮仓”本身,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并根据内外部条件变化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这一战略举措而调整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等系统、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模式的时代特点。但是也要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路径迥异,进而在发展策略、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等方面形成了较大差别,这就导致有的地区能够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引领高质量发展,有的地区则因为发展惯性而较长时间地不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路径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不同地区对人、产业、空间三者关系认识的差异,有的地方形成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有的地方则仍然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开展工作。《黑土粮仓——人、粮、地关系新探》一书虽未直接触及上述问题,但它对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粮、地关系异同的深刻剖析,特别是对六个细分关系的细致探索,间接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书中指出的“推进以粮为纲向以人为纲不断转型”,实质上就是在黑土地上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问题,进而言之,则是要兼顾“黑土地上的人民需要通过粮食生产追求美好生活”和“全国人民需要消费黑土地上的粮食追求美好生活”并在两者之间构建良性循环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构建黑土地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才能解决黑土地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二、突出“城乡共同繁荣”的底层逻辑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模式的重要实践。相对于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模式这样一个宏观发展战略方向而言,“城乡共同繁荣”则更倾向于重构城乡经济系统这样一个区域发展策略问题。从人、粮、地关系出发,“城乡共同繁荣”则可以体现为“人(主体)的活力全面迸发、粮(产品)的质效全面升级、地(空间)的繁荣全面呈现”,这至少是一个统筹人(主体)、粮(产品)、要素(资源)三方面内容在空间中的流动和重组的问题。而在具体实践中,这三方面内容上又呈现出单向流动的整体特征。如何推动上述三方面内容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特别是如何有效引导这三方面内容向乡村区域流动并重组,成为推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认真且有耐心地研究在不同生产力背景下人(主体)、粮(产品)、要素(资源)的流动规律问题,也可以说是“城乡共同繁荣”的底层逻辑问题。在传统生产力下,人(主体)主要趋向于高水平收入区域流动,粮(产品)主要趋向于规模性市场区域流动,要素(资源)则趋向于效率性集群区域流动;在新质生产力下,人(主体)主要趋向于收入支出高体验区域流动,粮(产品)主要趋向于创新性市场区域流动,要素(资源)则趋向于全市场体系自由性流动。这种变化是生产力进步和人的能力提升共同决定的,这也决定了传统生产力背景下很难实现的“城乡共同繁荣”目标可以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而以人的发展为落脚点,其实现路径就在于能否率先打造收入支出高体验区域,这是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也是打造城乡经济系统的重点。
三、把握“六个细分关系”的总体协调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突出“城乡共同繁荣”的底层逻辑都需要认真研究人、粮、地关系。回归到《黑土粮仓——人、粮、地关系新探》一书内容中,该书提出的人、粮、地关系六个细分关系(包括人粮关系、人地关系、粮地关系、人人关系、粮粮关系、地地关系)分析框架,展现出了相当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六个细分关系实际上也体现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是可以基本对应的。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仍然较大,不同地区的“六个细分关系”有很大差异,单独一个地区的六个细分关系往往也处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有的关系(如人地关系)是和全国平均水平一致的、有的关系(如人粮关系)是和发达省区水平一致的、有的关系(如粮地关系)是和自身发展水平一致的。在任何城乡经济系统或区域经济体系中,这些处于不同生产力水平的细分关系,无疑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困扰。这又进一步决定了“把握‘六个细分关系’的总体协调”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需要认识新质生产力对“六个细分关系”的差异性作用机制,需要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对“六个细分关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需要维护“六个细分关系”的有机联系和系统进步,需要防范“六个细分关系”断层断链和恶性循环。唯有精细入微地把握这“六个细分关系”,方能切实推进人粮地共同体的构建,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凸显“城乡共同繁荣”的核心逻辑,从而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前行。
四、协调“四个不断变化”的稳中求进
《黑土粮仓——人、粮、地关系新探》一书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认识人、粮、地关系变化的,这里面也暗含着“四个不断变化”:人是不断变化的、空间是不断变化的、生产力是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四个不断变化”的特质,要求我们的政策制度与任务举措必须与之紧密契合,方能达成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人是不断变化的,既包括人的能力素质的不断变化,也包括人的供给需求的不断变化,还包括人的空间位置的变化,等等;空间是不断变化的,既包括城乡之间随着人口规模变化而形成的空间变化,也包括由于耕地红线、退耕还林等制度政策导致的空间变化,还包括气候变化等引致的空间变化;生产力是不断变化的,既包括传统生产力的量的变化,也包括新质生产力的质的变化,还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互动变化;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既包括国际总体形势的影响,也包括周边地缘形势的变化,还包括外部环境对于人、空间、生产力等变化的应对方式变化。不论是基于当前的考虑,还是基于未来的趋势,人、粮、地关系及其“六个细分关系”都需要总体协调、稳中求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对“四个不断变化”的认识和协调,超前准备好应对相关变化的一揽子政策工具,在必要时,迅速乃至提前对“六个细分关系”做出适当调整,以实现人、粮、地系统的韧性发展以及人、粮、地三者共同发展的目的,并进而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并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一种体现。
以上是笔者看完此书的几点思考。总体来说,《黑土粮仓——人、粮、地关系新探》一书基于历史演进角度提出了人、粮、地关系问题就是最大的学术贡献,进而提出的人粮地共同体构建则为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目标构建了实践路径。期待本书作者能持续深耕该领域,不断深化研究,进一步完善结论,以期产出更多具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黑土粮仓建设、城乡共同繁荣和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学术贡献。(黄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