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新疆以10万到25万不等的年薪,招聘9名聘用制公务员以来,聘用制公务员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成为焦点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在于其高薪。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435元,而聘用制公务员动辄20万、30万的年薪,显然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也是俘获舆论关注的“噱头”之一。另一点在于“聘用”二字。从入口上看,聘用制公务员有别于国考、省考,给用人单位以更大的自主权,能否确保公权力使用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从出口上,由于《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打破了“优秀聘任制公务员可转入委任制公务员”的制度壁垒,会否出现“权力腐败”“近亲繁殖”,这些一度为舆论所密切关注。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话语表达权更自觉,政治参与热情更高,监督意识更强烈。如此这些意识,显然将倒逼政府廉洁用权、高效行政、优化服务。人们对于聘用制公务员的关注与讨论,正是源于这些意识。事实上,与其说人们关注的是聘用制公务员的待遇,不如说关注的是待遇背后呈现的权力运行状况,关注的是政府职能转变、效能提升、服务优化等方面的革新意志。
聘用制公务员缘何产生?这方面的文章已不胜枚举。笔者总结为三点。一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传统渠道产生的委任制公务员,与在市场中自由成长的经济、科技高端人才相比,无疑稍有逊色。这既有培养方式的区别,也有对市场变化的先天性察觉。因此,以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的方式引入市场力量,就成为政府部门提升决策科学性的“不二法门”。
二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倒逼。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事物、新业态暴风骤雨袭来时,如何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实时监督、有效引导、积极引领,就需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避“外行领导内行”的逻辑谬误。以市场化方式引入聘用制公务员,就是吸纳新事物发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加快提升政府应对新经济形势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体现。
三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初衷。聘用制公务员一度被寄予打破“铁饭碗”,确保公务员正常流动,从而实现权力去魅、公务员职业常态化的积极初衷。但正是因为期望太高,以致在试点中出现一些问题后,便有很多人表达悲观论调。然而,在笔者看来,改革总归是要循序渐进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背景,不仅在于只有过河才有创新、才有突破、才有进步,还在于要积极规避过河时存在的暗礁、阻挡、困境。从21个省份的“试水”中,我们看的是政府励精图治、矢志变革、与时俱进的负责任姿态,更看到加快构建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的坚定意志与强劲担当。我们需要这些意志与担当,时代也呼唤这样的意志与担当。
聘用制公务员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划,到深圳、浙江、江苏等地小心翼翼的试点,再到如今21个省市的复制推广,走过了20多年的时间。20多年里,变化的是聘用制公务员的待遇、管理、政策,不变的是发展的愿望、创新的意识、变革的决心。与其过度关注变与不变的差异化探索,不如关注背后反馈的坚定不移的革新意志,唯有秉持改革创新的坚强意志奋力前行,方能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活力。(汪东旭)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