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冬小麦主产区陆续进入灌浆期。今年,河北冬小麦种植面积达3300多万亩。“多地建设的智能田间监测站,实现了从‘经验种地’到‘数据种地’的转变。”农技人员介绍,通过数据化平台显示的苗情、墒情等信息,能够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一喷三防”作业指导。眼下,我国夏粮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科技力量不断夯实着粮食丰收基础。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夯实粮食丰收基础的科技力量不只发力在河北。眼下,东北玉米等农作物播种进入高峰。在吉林省,玉米播种已过半。搭载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和大面积推广的精准密植技术,提升了玉米成活率;在黑龙江,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大幅提高了作物产量……田野之变,正是农业领域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缩影。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势利导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导向在田间地头得到了生动实践,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正悄然上演,并催生着农业全产业链的蝶变。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拼体力”到“拼算力”,这场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深刻变革,正是中央一号文件“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的生动实践。
强化科技赋能,重构农耕基因。春耕时节,田野上刮起炫酷“科技风”。多光谱无人机精准巡田,根据麦田长势进行变量施肥;借助卫星遥感墒情数据,打造智能灌排系统,在电脑或手机端便能轻松控制浇水量;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设备加上喷雾补光系统,让水稻秧苗住上舒适“电梯房”,可缩短育秧周期一周……从春耕看现代农业,农业与科技的组合持续迭代升级。据统计,全国已建成超10万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智能农机装备总量突破4000万台套,这场“机械换人”的革命不仅让“汗滴禾下土”成为历史,更让粮食生产跳出“看天吃饭”的桎梏。
这场田间地头的“科技革命”,对农业全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在生产前端,种业创新不断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为农业丰收奠定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智能化装备和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收获后的加工、储存环节,先进的保鲜、加工技术延长了农产品保质期,提升了附加值。可以说,科技正像一根有力的丝线,串联起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迈进。
我们坚信,在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下,夏粮丰收定能稳操胜券。而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也必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