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以行业转型升级重塑家政服务未来图景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罗丹 3946637
【地评线】长白时评:以行业转型升级重塑家政服务未来图景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罗丹 394663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以行业转型升级重塑家政服务未来图景
2025-05-1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求推荐月嫂”“寻专业护工”“找放心保姆”……社区微信群里,常能看到这样的信息。优质家政服务不好找,这是很多消费者的感受。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等6部门印发通知,决定自2025年至2027年组织开展家政服务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行动,每年培训150万人次。

  城市家庭对“放心保姆”的渴望与家政服务“提质难”之间的矛盾,正在成为困扰现代生活的典型痛点。近日,人社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家政服务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行动这一政策,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当“找保姆比找工作还难”成为普遍感慨,这场覆盖全行业的职业化升级,或将重塑家政服务的未来图景。

  “信任赤字”背后的行业症结。“熟人推荐”仍是多数家庭雇佣家政人员的主要方式,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标准化建设的滞后。雇主对服务质量、职业操守的担忧,本质上源于行业缺乏统一的技能认证体系和信用管理机制。数据显示,全国家政从业人员中仅30%接受过系统培训,而高端家政人才缺口高达20%。技能参差、服务随机性强,导致从业者被视为“临时工”,职业尊严感不足与流动性高形成恶性循环。破解“信任赤字”,不仅需要提升技能水平,更需构建职业化发展的制度支撑。

  从“劳力输出”到“人才孵化”,职业化培训势在必行。专项培训行动的关键,在于推动家政服务从“零散用工”向“职业化培养”转型。政策明确要求“培训一人、考核一人、认证一人”,这意味着家政服务将告别“无门槛上岗”时代。参考北京、上海等地的试点经验,职业化路径需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建立阶梯式技能等级认证,将“月嫂”“养老护理员”等细分岗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二是打通职业晋升通道,通过“学分银行”等制度将培训成果与薪酬、职称挂钩;三是完善权益保障,推动劳动合同标准化,解决社保缺失等历史问题。唯有让从业者看到职业前景,才能吸引更多人将家政服务视为“终身事业”。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为服务质量装上“安全锁”。技术赋能正在重塑家政服务的质量管控模式。比如,浙江推行的“家政码”系统,集成从业者培训记录、健康信息、客户评价等数据,实现“一人一码”可追溯。在广东,部分企业引入AI督导设备,实时监测服务流程的规范性,精准定位技能短板。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服务透明度,更让“按需培训”“动态考核”成为可能。此外,智能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需求差异,可优化人才供给结构,避免“育儿嫂过剩、护工不足”等资源错配问题。

  加速家政行业升级,需要一场“社会观念革命”。破解家政服务“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是行业转型的深层课题。深圳试点赋予优秀家政从业者“积分落户”优先权,江苏探索家政专业“中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这些制度创新传递出明确信号:家政服务是现代化社会分工的重要一环。当“持证上岗”成为常态,当职业培训与高校教育衔接,当从业者能获得体面收入和社会尊重,家政服务才能真正摆脱“低端劳务”标签,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

  家政服务行业的升级,既是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拼图。政策培训“量”的目标背后,“质”的突破更值得期待。当职业化、数字化、标准化成为行业新坐标,当“放心保姆”不再稀缺,家政服务或将进阶为集健康管理、教育辅助、情感关怀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为千家万户注入更多“专业温度”。这不仅是行业的突围之路,更是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必答题。(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