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下馆子请客吃饭,引发舆论热议。高洪波表示,“要带头消费,带领消费”“今天我来买单,你们这些企业不要抢”“如果哪个抢单就不准吃饭”,客人里有老师、全国劳模、人大代表、90后创业者等。对此,有人认为是在“作秀”,这样做的意义不大。
为什么一顿饭局,会引起这么大关注?主要是太少见了。在老百姓的印象里,领导干部的私人生活总是很神秘。和谁吃饭?在哪吃?花多少钱?这些都不在普通老百姓的视线里。高洪波这次请客,还特意事先声明:“谁要抢单就不准吃饭。”这样“高调”展示,确实打破了常规。另外,过去一段时间,许多地方在整治违规吃喝时出现了歪曲解读、过度执行的情况,“吃喝”两个字正在风口浪尖,很多人“谈吃色变”。作为区委书记,有这种做法是需要勇气的。
笔者想说的是,当一位基层主政者走进烟火气的饭馆,舆论若只聚焦于“作秀”与否的狭窄漩涡,无异于舍本逐末,错失了洞见其深层价值的宝贵视角。这顿看似寻常的饭局,实则承载着多重关键信号。
它为公职消费树立了清朗标杆。在整治违规吃喝背景下,公职人员对“如何吃”常存困惑,消费市场也难免因政策紧缩而蒙上阴影。高洪波自掏腰包、公开宴请社会各界代表,正是以磊落杯盏清晰划下合规边界。此举不仅为公职身份洗去污名,更勇敢重塑了其清朗形象,干部与民众同桌而食,本应是常态,而非异数。
它指向了官员角色转型的新路径。搜索网络报道,这位区委书记的“出圈”,今年以来已经不是第一次。从年初他号召干部“买新衣、下馆子”,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到4月他宣布凡是节假日期间,荣昌所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机关、政府的公共市政停车场全部免费,游客车停路边不贴条,再到端午假期他参加了龙舟表演赛,和干部群众一起击鼓、挥桨……每一次出现都吸引了众多眼球。而这绝非简单的“网红路线”,而是尝试突破刻板框架,在务实行动中拉近官民距离。每一次“被看见”,都在无形中松动那道无形高墙。
它是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一针强心剂。 当消费信心如同惊弓之鸟,高洪波“带头消费、带领消费”的言行,便是对市场最直接的信任背书与信心传递。他的“今天我来买单”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对市场力量的公开致敬。这样的判断,可以从高洪波早在今年1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找到依据,他说:“我的工资就是纳税人给的,纳税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不去支出,小摊小贩就更没有收入。我们都不消费,民生就没有钱了。”还有,“春节前去买一套新衣服,给家属也买一套新衣服,给小孩也买一套新衣服。”“周末都带着家人去吃顿饭,荣昌的人均消费60—100元,如果我们有1万人消费,一个礼拜就是100万。”寻常消费与餐饮经营之间休戚与共,每一个个体的寻常消费,正是无数从业者生计之所在,是区域经济肌体健康运行的微末血脉。书记的举动恰如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其涟漪效应正是要唤醒、激活这沉睡的良性循环。
当然,单次行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然而若只纠缠于“作秀”标签,便容易遮蔽这些积极尝试背后的价值光芒。当一位区委书记以自费方式公开支持本地消费,其行动本身就具备示范意义。公众舆论与其在“是否作秀”的浅滩上反复打转,不如将目光投向更远处。对媒体而言,应超越“书记吃了什么”的表层叙事,深入剖析正常消费如何滋养经营主体、创造就业、推动良性循环。对公众来说,可保持一份“乐见其行”的开放心态,同时保持理性监督,重点审视行为是否真正惠及民生与经济。最关键的是,各级干部更应思考如何超越“请一顿饭”的形式,将“为民务实”的精神内核,化为持之以恒的常态行动。
当吃饭不再成为新闻,当官员与百姓同桌言欢不再引发惊异,当正常消费真正成为社会肌体的自然律动,那才是治理现代化抵达的新境界。高洪波的这顿饭,其深远意义恰在于此:它是一次对“官民距离”的拉近尝试,是对“消费力量”的无声致敬,更是对“何为务实”的生动诠释。由此引发一个共同思考:一个更开放、更常态、更富活力的官民互动图景应如何绘就。(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